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感性生活: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导读

感性生活: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导读

  • 字数: 41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皮埃尔·马舍雷
  • 出版日期: 2022-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045045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作为事物的观念,也同样以这一规则而动。身体受到来自外部身体/物体所施加的同向力量的作用,身体的观念也受到推动,而有“快乐”的情状;反之,身体的观念则受到抑制,而有“悲伤”的情状。马舍雷对这部分的解读尤为细致,“快乐”和“悲伤”的基础是身体的观念保持自身存在的“欲望”,“欲望”-“快乐”-“悲伤”,在“想象”作用机制之下同外部身体的观念发生复杂的致动性交换,可以显现为波动的情感、双向的情感,以及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的复杂衍生情感(受感致动的情状),从而构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感情(激情)的现象学结构。
作者简介
皮埃尔·马舍雷(1938— ),法国哲学家,斯宾诺莎研究专家,里尔第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师从阿尔都塞,参与《阅读〈资本论〉》的研讨和写作,另著有《文学生产理论》《黑格尔或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五卷本)《与斯宾诺莎同行》《文学在思考什么》《马克思1845》《规范的主体》《智慧或无知:斯宾诺莎问题》等大量著作。他是源于阿尔都塞学派对斯 宾诺莎思想进行革命性解读这一传统的代表,以对斯宾诺莎文本的专注而细腻的研究,充分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能产性和当代性。
目录
前言/1
“论受感致动的情状”部分的主题与谋篇布局/7
对受感致动的情状的理性观照(“论受感致动的情状”的标题与序言)/9
从被动情状/激情到受感致动的情状/21
感性生活的组织方式/30
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定义和公设)/41
定义一和定义二/44
定义三/50
公设-一和公设二/56
第一章感性生活的自然基础和基本形式(命题一到命题十一)/63
1.心灵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命题一命题二和命题三)/65
2.Conatus(努力)(命题四到命题八)/90
3.受感致动的基本情状(命题九、命题十和命题十一,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一、定义二和定义三)/118
a/欲望及其双重决定(命题九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一)/122
b/快乐和悲伤的对子(命题十、命题十--及其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二、定义三)/145
第二章受感致动的次级情状表现和对象关系的形成(命题十二到命题二十)/163
1.爱与恨(命题十二和命题十三及其绎理和附释,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六和定义七)/171
2.联系与转移的机制(命题十四和命题十五及其绎理和附释,命题十六,受感致动的诸情状定义之定义八和定义九)/185
3.受感致动的情状的双向特征(命题十七及其附释)/205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