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 还是地产界巨擘万科集团; 无论是时代浪潮下兴起的创业企业, 还是历经风浪、久经考验的传统名企, 合伙人机制已悄然成为这些企业的标配, 代表着企业管理的新思维, 是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和大方向。企业创新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不过,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是最为根本的。企业家要找到最适合企业本身的合伙人机制, 就必须在企业筹备期开始琢磨。毕竟利益只能解决利益问题, 解决不了忠诚问题; 而忠诚只能解决忠诚问题, 解决不了利益问题。所以, 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合伙人制度, 才有可能既解决利益问题, 又解决忠诚问题。选择合伙人机制就是选择与人性相契, 与趋势为伍!
一、打造事业共同体的管理机制
(一) 公司制的现实困境与雇佣制的潜在危机
当下最为普遍的公司制发展到今天已经几百年了。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可以追溯到大约400 年前。当时的远洋冒险和海上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让大家放心地拿出钱来, 欧洲人发明了有限责任制度, 于是便有了股份制公司的雏形———东印度公司。相较于个人独资或传统的合伙经营制企业, 公司制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大型企业很难以个体业主制或合伙制的形式存在。无限责任、有限企业寿命和产权转让困难是个体业主制及合伙制存在的三个缺陷,严重阻碍了企业筹集大量资金。
(2)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企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融资能力的提升。在资本市场上, 公司制企业的融资能力远超个体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
(3) 公司制企业拥有更多的再投资机会。公司制企业更易于留存收益, 为今后的再投资提供较大的可能①。
基于种种优势, 公司制企业快速兴起, 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当然, 公司制并不是完美的, 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公司制企业架构复杂、管理成本及决策成本高昂等。
公司制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然而,公司制发展到今天, 其现实困境在于对股权的消极控制和制约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1) 股东大会形式化趋势不可逆转。凡事都要股东大会表决, 但是股东良莠不齐, 对公司及其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了解得并不深入。董事会决定提案, 参加股东大会的大股东表决通过, 而大股东一般控制着董事会。所以, 对股权的消极控制意味着股东大会并未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制约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司制企业代理成本高, 运作效率低,由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三方共同保证企业安全稳健运营, 因此运营时趋向于规避风险, 寻找那些风险小且能产生正现金流的项目投资。而且公司制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衔接不紧密, 加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种代理风险, 使得公司制企业的运作效率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变迁, 基于固定薪酬的雇佣制体系正在走向崩溃。雇佣制是一种古老的商业组织形态, 企业主为员工兜底, 定期发放固定的薪酬; 员工向企业主出卖时间, 借助企业主的平台创造价值。员工定期获得固定的薪酬; 而企业主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
许多人认为, 企业主属于强者, 员工属于弱者, 倾向于“偏袒” 员工, 诸如即使员工在假期不工作, 企业主依然要给员工发放固定薪酬,缴纳各类税费。但问题是员工不创造价值, 企业主拿什么发钱? 当前,基于固定薪酬的雇佣制体系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抑制了社会整体的价值创造与创新。
雇佣制的潜在本质缺陷就是企业主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只能承担得多一点, 而员工为了获取稳定的收入, 只能接受收入“有限”。然而, 行业更替与企业蜕变的频率越来越高, 力度越来越大, 一旦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者商业模式被淘汰导致入不敷出, 雇佣制极易使企业破产, 员工失业。
在现实中, 雇佣制已经进入发展末期, “企业主无力独自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 与“员工不满足于固定的少量薪酬” 成为企业主与员工都无法接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