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赖声川的创意学

赖声川的创意学

  • 字数: 1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赖声川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069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分享证悟的创意经验,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五星级珍藏版的创意底本,小精装,佛手书衣,官方肖像,附录《创意学》延伸思考,关联你我应用的实际问题。自出版以来,赖声川接到无数读者来信,说《创意学》对他们的重要性,似乎超出“创意”的范围,而已进入了生活。     2、牵动华人世界的创意效应,林青霞、李安、吴晓波、冯仑、潘石屹等跨界推荐——永远的林青霞、有名导演李安、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知名作家余秋雨、吴晓波、台湾艺术家登琨艳、禅者林谷芳、经理人严长寿、房地产界人冯仑、潘石屹等华人翘楚,跨界推荐。
内容简介
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作者简介
赖声川,除了为现今华人世界有名之舞台剧编剧/导演,自从2006年《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目录
新版自序:创意必须源自生活
原序:创意固然神秘
第1章创意魅影
社会的创意假象
僵化的创意
第2章创意二部曲
界定不该界定的创意
创意二部曲
题目是什么
创意是发现的旅程
第3章灵感的仓库
什么是灵感
小火慢炖的灵感:《如梦之梦》
第4章创意的神秘电脑
活化库存
创意的来源
“灵感”的关键
第5章创意金字塔
右边的迷思
被遗忘的左边
寂寞圣贤
本体与附属品
智慧贬值
创意的金字塔
有机创意
第6章创意的泉源
知所不能知
泉源与屏障
培养还是揭露
第7章创意的智慧
什么能做
人生智慧
智慧能量
智慧的准备
格式的牢笼
第8章创意三毒
内在阻塞
“经验”:一场无法停止的累积
习性
动机
第9章如何看
差异视角
创意空间
去标签
裂隙创意
无限可能性王国
第10章三观
世界观
关系与连结
“如是观”:看见事物原貌
“因果观”:看见事物前因后果
仔细看就对了
进入当下
第11章转化
如何看经验
如何看习性
如何看动机
第12章方法的机器
当构想寻找形式
有结构吗
万物运行原理
作品的内在需求
作品如何站得起来
完美的表现
排列组合
古典秩序:两种策略
结构的口诀
第13章技巧的智慧
熟能生巧
双视线
融合的奥秘
“块状”视野
如何看工作中的结构
美感
第14章重新设定操作系统
游戏
连结的秘密
转化的秘密
连结动机
连连看
开放与交换
第15章施工中
特殊时光
口诀:“做”
个人仪式
禅定
闭关
自然的灵感
瓶颈
妥协
酝酿
第16章结语
艺术当做宗教
在生命中寻找艺术,还是在艺术中寻找生命
新潮与原创
接受批评
做你自己
最后:回到动机
附录一:创意如何成为一种产业
附录二:创意金字塔的进化
摘要
     这简单的对话说明了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我们对创意本身的了解不足,才误以为技巧就是本体。这种误会就像一个人学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认为自己已经懂怎么做生意了,或者一个人站在游泳池边,学会各种急救技巧之后跳进水里沉下去,然后埋怨自己“为什么不会游泳”。 创意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却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它。专家学者预测,世界即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所谓“概念时代”,创意也将成为新时代中最重要的工具。优选胆的预测还认为MFA——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将击败MBA,成为工商社会很受欢迎的学位。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风靡全球、最魔幻的流行名词,各国努力开发这个新兴产业。讽刺的是,长期以来,文化创意正是各国政府所忽略,甚至打压的。这些年在中国台湾,政府也热衷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似乎找不到明显的努力方法,只是模糊地感觉到靠创意可以赚大钱,像好莱坞、像比尔·盖茨、像韩剧一样,由创意带领市场,创造市场。“他们能,我们也要。”于是我们想出各种方法试图“经营”创意。到后来,“文化创意产业”原来是为“产业”服务,而不是为“文化”或“创意”服务。创意变成不过是资本市场另一项可剥削的原料而已。 这其实也没问题。从古到今,创意本来就是令人类致富最重要的工具,但即使创意要产业化,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创意产品,如何推动创造市场的金鸡母?对于亚洲许多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是领导阶层本身缺乏具创意的视野,缺乏创意。这形成了一个难解的循环:在缺乏创意的环境之下,如何创造创意? 社会的创意假象 记得念高中的时候,我还没接触戏剧(当时台湾还没有“剧场”这行业),心中向往做画家。但建中当时每周将近五十小时的课表中,只有一小时的美术课,这节课也经常被取消,给同学更多时间自习,我只能尽量自己摸索。联考时,我报考了当时的师大美术系。加考国画术科的时候,我进考场坐了下来,好好端详面前联招会发的宣纸,然后磨墨,静下心,希望能画出一幅具创意的国画……当时我稍抬头一看,吓了一大跳!周围的考生全都画完了!太惊人了!数十位考生,每人都画好整整齐齐的山水,而我,还坐在那边培养情绪!原来每一位考生早就练好他们要画的国画,背好了,像是从心中“默写”出来,然后交卷!看样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补习班,因为画的都差不多。 可想而知,我没考上。回想起来,当时的失败对我日后并不见得是坏事。 时间快转。好多年后,我念小学的女儿参加演讲比赛,学校事先公布十个题目,让学生临场抽题发挥即席演说的创意。其中一个题目叫《我的爸爸》。我女儿有两个同学在《国语日报》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来,准备万一抽到时可以派上用场,反正总不会两个都抽到同一题吧!但是事与愿违,两个都抽到同一题,而他们竟然不会讲了,台下一片愕然。 这是什么社会?《我的爸爸》,同学居然不会讲,还要去参考《国语日报》,找一篇来背! 僵化的创意 这两个例子显示出虽然时代在往前走,但我们的创意还在原地踏步:社会忙着将创意格式化,却没考虑到创意是超越格式及既定框架的。在亚洲,这个问题特别严重。发挥创意的重要条件是,需要强烈的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及行动能力,而亚洲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还不太久,我们的血液、集体意识中对传统社会印象仍鲜明,还是习惯传统集体价值凌驾于个人权利及表现之上。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假期”……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 P11-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