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敖庆传

唐敖庆传

  • 字数: 30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鲍盛华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0307264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唐敖庆是我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本书描写了唐敖庆求学、科研、报国的一生。他的眼睛高度近视,达2000度,摘下眼镜,世界模糊一片,即便戴上眼镜,两米以外也看不清楚。但他的头脑向远却能“看到”浩渺星空,向小却能“看到”原子、分子,这个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清晰璀璨。本书通过对唐敖庆作为学生、教授、院士、校长、大师五重身份的描写,全面展现了他在靠前艰辛之时却能登高远望、学贯中西更显士人风骨的精彩人生。 本书适合有志于化学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青年学子、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科学家的成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还可作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史研究的借鉴性读本。
作者简介
鲍盛华,哲学博士,1973年10月出生,吉林省农安县人。曾任新华社吉林分社党组成员、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吉林省图书馆馆长,吉林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光明日报社吉林省记者站站长,现任长影集团副总经理。新闻代表作有《“新富村官”现象透视》《东北“畸形消费”现象透视》《经济新常态下的大作为》《农村校长的“筑梦空间”》《文艺作品“双赢”的“吉林之路”》等;学术论文方面代表作有《汉字阅读的独特性研究》《中华阅读史新探(上、下)》《公共文化“在身边”的实践探求》等;文学代表作有《一代文官宋振庭》《一朵雪花的文化传奇》等散文随笔作品,作品集《酸菜·女人·黄龙府》,主编《吉林文化简史》及《吉商》等三部著作。
目录
总序

序章 三千里地山河
第一章 学生的学田
一、勤为肥料
二、脚为铧犁
三、梦为种子
四、脑为眼睛
五、国为方向
第二章 教授的教室
一、“奔跑”的粉笔
二、“站立”的课本
三、艳丽的桃李
第三章 院士的院子
一、一颗理性的心
二、一束奉献的光
三、一条求实的路
四、一群协作的人
第四章 校长的校园
一、一种风气
二、两个中心
三、三江水暖
第五章 大师的大地
一、基金委主任的大国范儿
二、化学大师的国际范儿
三、科学大家的真诚范儿
终章 功绩半归君
附录一 唐敖庆年谱
附录二 唐敖庆主要著述目录
摘要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这两句,把一个年轻女子的神韵与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唐朝大诗人韩愈更把外表秀丽、内心聪颖的女子形象,用一支妙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943年初,在中国江苏的太湖边上,正有这样一个“巧笑倩兮”“秀外而慧中”的女子,依书香而居。然而,不幸的是,祖国的大地正被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蹂躏,破碎的河山弄伤了她的心事。 白天跑进山里躲避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特务的侵扰,晚上才能回到村里睡上一觉,成为她的生活常态。而自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这里,内陆交通就断绝,除了只知道去了位于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外,那个本来与她通信的男人,再无任何消息。 2月5日就是阴历的春节了。随着这个日子临近,一个大胆的念头在生得秀美端庄的女子心上萌生:她要去寻找那个在书信中与她私订终身的人,寻找生活的温暖和未来的光明! 有如此大胆念头的不止她一个,几个也要外出寻找丈夫的女子与她约定同行。与其他女子不同的是,她要找的人还没有正式成为她的丈夫,她要担更大的风险,万一那个已经6年没有见面的男子在西南联大稍有移情,她徒步三四千里的行为将没有任何意义。但她了解那个男子,她愿意把那个男子当作自己此生的信念。 她们把启程的日子放在春节之后,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她们新的生命的开始。家人对她的决定认同且尊重,但离别仍然让彼此内心疼痛,大家不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出发的地点是太湖边上的宜兴,要到达的地方是滇池边上的昆明。她对昆明没有太明晰的空间概念,只知道很远很远,但心中的希望让这种“远”有了深刻的意义,也许人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体会什么叫“死心塌地”和“天荒地老”。 没有日历,她用日出与日落计算时间;没有交通工具,她用双脚丈量此时虽破碎但仍然在国人心中充满希望的每一寸土地。 是在江苏境内还是在江西的路上遇到的无耻的地痞流氓,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几个姐妹拼了命地想办法最终摆脱纠缠;是在江西还是在湖南境内日本人的封锁线最多,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姐妹们提心吊胆但决不退缩的摸索,以及彼此相依为命的鼓励和支撑;是在湖南还是在贵州境内她们一天走了100多里路,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满脚都是血泡,已经疼痛到麻木,以及彼此最终的骨瘦如柴…… 行路的艰辛并没有破坏她内心的美好,支持她一路行走为爱长征的,是她有如花季的少女时代,是与他某一天的不期而遇,以及后来在书信中互诉衷肠的真心与真挚。 那一年她17岁。 在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弟弟放学回来都会和家人聊起官林镇凌霞小学的一位新教员,说他很有学问和见识。说得多了,喜欢结交有识之士的父亲就让弟弟在一个周末把这位老师请到家里做客。听着父亲和这位年轻老师的对话,才思敏捷的她十分欣赏他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待到父母去厨房为客人准备午餐,他们两人便十分自然地聊了起来。年轻老师对这位少女的谈吐和抱负也刮目相看。 自这次见面之后,两人便开始通信,并且数年没有间断。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她考入吴江师范学校,后来成为一名小学教员。随着岁月变迁,两人的相互欣赏慢慢变成友谊,友谊又升华为爱情。1936年夏,她18岁,他21岁,两人在书信中订下了终身。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