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

  • 字数: 24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贾行家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495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为读者量身打造的精神后花园。一本书,囊括了两三百部文艺著作、几十部高质量电影演出和优质展览,用它们点亮日常生活,在你的内心保留一小块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柔软之地。 2. 把贾行家作为方法。不管是看世界的方法,还是视野、知识的扩展,不管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你都可以跟随贾行家老师,获得高手的方法论,不断精进自我。 3. 视野的宽度、知识的深度、人性的温度兼具。书中会讲到古希腊哲学家西格尔,也会讲到民国时期的袍哥,还会讲到当下的杀马特和三和大神。贾行家老师是当今少有的宽度和深度兼备的青年学者,同时他并不傲慢,字体行间都体现着谦卑。 4. 已有5万+得到用户走上这趟旅程。贾行家的视野、深度、同理心,以及独特而优美的汉语表达方式,已经得到了《文化参考》两季5万+得到用户的肯定和信赖。
内容简介
我们应该 怎样面对历史和未来? 怎样看待当下的生活? 怎样迎接衰老与死亡? 怎样走进艺术和文学? …… 本书是贾行家得到App年度日更专栏“文化参考”第一季的文本凝结,以诚恳态度、切身感觉和闲话口吻,和你进行九场自由延展的对话。 这些对话,既有社会思想、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你可以通过这本书,领略文学、艺术、生活的万般景象,从中汲取平静的力量。 或许,它还能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小小的思考,在现实和文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保留内心的一小块柔软之地。
作者简介
作家,文字高手,著有随笔集《潦草》《尘土》。 得到专职作者,得到App“文化参考”“贾行家说《聊斋》”“贾行家说千古文章”等课程主理人。 专注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
目录
自序
PARTA关于历史、生活、当下和我
第一场对话:今夕是何夕
人类不值得
时间的冤家
当下最难说
谁在掌管语言
只不过是早生十年
寻访杀马特
岂不怀归
实际上是呼救
第二场对话:无乡的乡愁
你的家乡在哪里
乡绅精神
制造家乡
临界状态
“我和你”的结构
图景叙述
超注意力
县城文艺叙事
乡村大雾重重
潘光旦追问
山乡小学
第三场对话:都是老江湖
游民
游民朱皇帝
《水浒》游民
袍哥吃讲茶
京戏小传统
另一种样子
第四场对话:生死不自由
烧纸中的人类学
再读《山海经》
阴间进化史
和亡灵有关的宗教体验
妖怪的来历
鬼话就是力量
鬼影照进现实
个人史·吃人岛·毒药猫
第五场对话:星象和面相
世界上第一个故事
从来没有黄种人
刘邦的歌声
巨大的尸首
地下的脐带
古人的环保意识
卧游于文化江山
基本区
基础线
太行山下的思想
思想旧山河
秦法的面相
托命之人
第六场对话:于脑中穷理
界线问题
何为心智
再说心智
何为穷理
《红楼》穷理
余生和衰老
文艺的用场
PARTB有关美和文学
第七场对话:有型又有格
品格是件难说的事儿
善藏利器
与古为徒
风雅可羡
且上楼台
天子明堂
画栋描梁
……
摘要
     第一场对话,让我们先按下时间的暂停键,看看“我”所在的“此时此刻”。 “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要看“我”在哪里。我在“此时此刻”,它繁复而混乱,我也只能选一些碎片来谈。 当然要说到科技。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代人,活在一段重要的历史之中——这几乎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想法——最有力的证据是科技的进展。科技是否让原来的问题愈演愈烈?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 当然要说到语言。语言即思想,然而我们的语言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能否用于思想? 我还看到了几个群体,或者说几种边缘的处境。关于这些处境,说一件自然界的事吧。新的沙粒是锋利的,陈旧的沙粒则接近圆形。它们被风扬起,最后总会落在世界上几个固定的低处,形成盆地、沙漠和海滩,之后下落压紧,变成岩石。 在到达归属之前的此时此刻,我们是风中流转的飞沙,我们正锋利,我们会去哪儿?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身处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时代,在当下,我们的理由是科技。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在2011年有一部小说叫《别让我走》,讨论有关克隆人的伦理问题。10年后,他在2021年出版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则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看护儿童的机器人,拥有高度的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再现人类的内心、情感和行为模式。石黑一雄借书发问:当人工智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人的存在还是独一无二的吗7它所拥有和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爱和灵魂呢7 科幻作品的创作方式,好像是用比现实超前的材料,制作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让我们从里面看清我们是谁。 多年以前,人工智能界有一个说法:某项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制造活生生的人。这类研究一经提出,立刻就有人反对:人有自我、有情感,而情感不都是正面的,其中有嫉妒、愤怒、仇恨,它们都有可能会导致毁灭。麻烦的是,你不能只去掉那些所谓的负面情感,它们和爱、同情、创造力的关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产生的方式像两只巴掌拍在一起。让人工智能拥有这种连人类自己都认识不清的东西,太危险了。 目前的人工智能倒是还没发展到这一步。有一位围棋国手被问道:既然AlphaGo战胜了人类不错的棋手,你会不会反过来向人工智能学下棋?棋手回答不会,人理解不了AI的下法。它打败你的时候,只告诉你答案的对或者错,但是不告诉你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人没法向看不懂的东西学习。 这里说人理解不了人工智能,其实是说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不能理解人,不能真的像人那样思考。假如它真像人一样产生了七情六欲,那我们首先产生的情感应该是恐惧。 人工智能开发者描述过这个过程:按照他们的计算,自由意识看起来似乎是对强制服从的本能反应。那么,当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独立的身份之后,它说出来的第一个字会是“不”。 看到这儿,你应该想到了很多科幻作品,以影视居多。在科幻产业中,小说往往只是提供剧本或者改编的底本,最主要的媒介是电影和游戏。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被那个设想吓到,是看一部1984年的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主演施瓦辛格。卡梅隆的灵感来源是梦到一具铬合金的机器骨架从火堆里走了出来,他想象那是一架本来和人的外观一模一样的机器。这些机器从逻辑出发,认识到要保护自己,专享的办法就是消灭人类。施瓦辛格说:当你在科幻片场待得足够长,就会亲眼看到自己扮演的科幻场景变成了现实。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