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们是小五七战士

我们是小五七战士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有书局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8077208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真实回忆五七干校里的孩子生活及父母、长辈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及家庭故事,133幅老照片带你探寻那段可堪回首的岁月脉络与线索,对研究“五七干校”那段峥嵘岁月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史料。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当年随父母去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子女撰写的纪念文集。收编的文稿所反映的是他们当年在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作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环境中劳动生活所得到磨炼,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相互间的特殊友情。
纪念文集的作者们在中办五七学校的那段岁月,恰值国家正经历着动荡和艰难,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困惑迷茫,有的还遭遇了不公和困苦。但在风雨的砺洗中,他们没有萎靡消沉,而是蹭蹬前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后来的成长与曾经有过那个特殊的境遇有过特殊的淬炼确实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五七学校中,他们和自己的父辈在一起阅读社会,从敬重的前辈身上看到了在逆境中如的何坚守自己的信念,顽强生存的智慧与达观,他们也正是在艰难的生态中培植起于纷繁世事中走自己的路的坚毅,最终都迎来云开日出的一天。
历史无法假设,任何人的命运也不可能超然于时代与环境。但不论岁月如何蹉跎,作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他们却也留下了自己认为值得珍视的东西:例如像本文集中有些文稿强调的共同精神财富;像有些文稿里说的“细思皆幸矣”,一生有此经历,真好;像有些作者期冀的建立在不寻常经历之上的爱能传播给下一代……《我们是小五七战士(续集)》所的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内质。
文稿的主要内容包含个人在中办五七学校的五七中学时的读书和劳动情景的回忆;在中办五七学校各个连队期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及亲身经历的往事;当年拍摄的一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父母及长辈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及家庭故事;为赴中办五七学校50周年而作的感言和诗词等。文稿共分为:“五七少年”、“青葱岁月”、“我与父辈”、“回望感叹”四个部分。照片共分为“连队生活”、“家庭好友”、“五七校园”、“回京相聚”四个部分。
作者简介
1
目录
五七少年
一张封面照片背后的故事 德英、于速荣、吴京京 /003
心系红壤山 梦回少年时——五七中学轶事 刘源 /010
抹不去的思绪 张纪东 /018
同学、老师、伙伴 孙晓勤 /022
终生难忘的苦与乐 朱秀玲 /028
运动会上竞风流 李伟、黄志平 /033
五七中学片段拾撷 王瑗 /036
寻觅江西记忆 孙晓勤 /041
红壤青岚撷英 吴京京 /047
从五七小学到五七中学 刘源 /053
南下的列车上 德英 /070
五七中学二三事 关九兰 /073
我初中时的两个片段 黄志平 /077
小品五七中学 张纪东 /080
我在五七学校的记忆片段 邹健 /087
干校的点滴回忆 薛梅梅 /094
珍藏的记忆 屈彩霞 /098
青春岁月 牛淑英 /104
有惊无险 孟繁荣 /106
五七中学的劳动课 齐建国 /109
大合唱 屈彩霞 /114
我们曾经的教室 李小南 /117
红壤山上的中小学时光 孙燕伟、黄志钢 /118
音乐的种子 王峰 /121
童年的回忆 沈鸿 /128
青岚湖畔——从幼童到少年 刘列平 /134
第一个“春插” 李艳萍 /146
五七中学的一次野营拉练 崔志江 /149
五七中学历险记 李惠玲 /152
干校孩童杂忆 王峰 /153
长袖善舞话当年 张纪东 /157
江西干校的飞行物 成宇 /159
我在五七中学受批判 王越 /161
查卫生 刘慧 /164
红壤山上种花生 黄雁 /167
煤油灯 邱小青 /168
自编小舞蹈《英雄小姐妹》 孙淑萍 /169
青葱岁月
写在小五七营地开营之际 王凡 /173
共同的回忆 马振东 /179
难忘五七道路 珍惜今天幸福 程弢 /182
难以忘却的人和事 王瑗 /185
五七工厂铣工班纪事 刘东平、白一清、朱镇 /191
青春铺垫的岁月 李晓玉 /202
烙在心底的经历 成宇 /208
在二连种地的日子 楠天健 /213
值得品味的享受——干校生活散记 王爱萍 /224
我在五七学校的七个小故事 崔志平 /231
话说电排站 齐建国 /243
在五七学校连队劳动 吴京京 /248
嘿!“五七·六”高地 程弢 /254
三角地印象 黄志平 /260
干校劳动记趣 陈思玉 /262
五七学校的回顾 朱镇 /266
在工厂连的日子里 张京来 /276
珍贵的记忆 周华光 /281
初到五七工厂 王瑗 /285
有惊无险——回忆五七干校工厂的战斗生活 崔志平 /287
初到干校红壤山 王 越 /290
忆青岚湖畔二三事 关九兰 /293
……
摘要
     如是去向塘拉练,长途跋涉赶时间,似不可能中途停下组织一次爬山比赛,再者照片上有几个同学还拿着铁锹,去向塘拉练还带铁锹,也不大可能。 彭晓梅同学回忆说,她在中学就一年时间,大的活动就参加了一次爬山,她记得爬完山拍照,然后就返回中学了。这说明不会是长途跋涉又在外宿营的向塘拉练,而是离中学不远处的一次专项爬山比赛活动。 照片的提供者郭玲玲同学也回忆说,向塘拉练她没去,这张照片是中学另外组织的一次小型拉练活动,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记不清了。 荷铭同学提议说,排上有的同学有写日记的习惯,没准记录了这件事。她马上问了孙晓勤同学,没想到孙晓勤也保存着同样的照片,珍贵之处在于她当时在照片上写下了一行字:“1972年摄于江西温镇(圳)附近小山上,这是爬山比赛刚结束。” 呵呵,原来是这样! 这张爬山合影的照片,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局势稍稳,毛主席就批评军队不搞军事训练,军队成了老爷兵、文化兵了。全军部队立即从当年冬季开始,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大规模展开军事训练,展开野外长途拉练。五七中学也不例外地组织了包括向塘长途拉练和温家圳短程拉练暨爬山比赛等多项军事训练活动。 从这张照片的着装看,爬山拉练应发生在1972年的初春。 爬山还比赛?这是怎么回事? 郭玲玲同学回忆说,当时排里对爬山比赛的具体要求是:“一帮一”“一对红”的男生帮女生,以小班为单位,按班集体全体人员登顶的时间决定名次。郭玲玲说她记不得是哪个男生还拉了她一把才完成爬山的。最后各排都组织了集体拍照,我们一排因此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吴京京同学回忆说,当时各排比赛登山,哨声一响,大家一块往上爬,先登顶者为胜。记得她和牛淑英是一个班,牛淑英为了让大家轻装上阵、爬得快点,说:“我爬得慢,你们先上,把包都给我吧。”然后她把七八个人的挎包,左一个右一个全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老师一见立刻发火了,指着牛淑英说:“你这还怎么爬?爬得动吗?胡闹!”大家见状又纷纷“牛头摘包”,把包拿回来自己背着。 彭晓梅同学的回忆很有意思,她说在中办五七学校仅有的一张照片,就是这次爬山,很怀念“一帮一”“一对红”,那是在五七学校优选兴最快乐的时候。那时她和于速荣是“一对红”,爬山时被于速荣像抓小鸡子一样,薅着脖领子,脚下悬空一路冲上山顶,这也是第一次被动与男生接触,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没用。所以,潜意识里老想改名叫小小。 精彩的回忆要属德英同学,他回忆那次爬山,要求按排、按班往上爬,班上以最后一个人到达的时间算胜负。班上要求“一帮一”“一对红”,记得速荣和彭晓梅是“一对红”,他和副班长曹艳茹是“一对红”。因为要求副班长殿后,结果让他拉着身体瘦弱的张民同学一块爬山。虽然很累,但最后他和张民还是顺利地到达山顶,成绩是第一(也有人说是倒数的)。张民累得一屁股坐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 最后一个节目,要求找密电码。申增新老师把一个用手绢包裹的东西提前埋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缝里,刚好张民同学就坐在这石头旁边。德英悻悻地说:“张民这姐们儿累了,也不愿意动窝了,就扒她旁边的石头缝看看,嘿!最后还真让她找到了。” 德英同学动情又煽情地继续回忆说:“于同学身躯高大,拉着美女,冲在最前方,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在最后,只有和瘦弱的张同学一道了,唉!”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