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忠实散文

陈忠实散文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忠实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7110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忠实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丛书“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 本书精选陈忠实经典散文五十六篇,既有如《我的秦腔记忆》《晶莹的泪珠》《父亲的树》等对家乡、亲友充满感情的记忆和追述,也有如《白墙无字》《三九的雨》《汽笛·布鞋·红腰带》等对生命、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多篇佳作广为传诵,值得反复阅读。其高远淡然的人生境界,阅尽沧桑的正大宽厚,呈现了一代文学大家背后别样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了力量和安宁。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2016) 当代作家,陕西西安人。1965年初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等。《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导读
第一辑 关中热土,生命之原
故乡,心灵中温馨的一隅
家之脉
麦饭
原下的日子
在河之洲
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回家折枣
我的秦腔记忆
原上原下樱桃红
我看老腔
愿白鹿长驻此原
儿时的原
第二辑 致敬这活泼的生灵
又见鹭鸶
拥有一方绿荫
绿蜘蛛,褐蜘蛛
绿风
告别白鸽
拜见朱鹮
家有斑鸠
种菊小记
火晶柿子
遇合燕子,还有麻雀
两株玉兰树
年年柳色
难忘一种鸟叫声
第三辑 漫游与归程
汽笛·布鞋·红腰带
贞节带与斗兽场
北桥,北桥
口红与坦克
追寻貂蝉
伊犁有条渠
在乌镇
永远的骡马市
从大理到泸沽湖
再到凤凰山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第四辑 舒悦里的亲情和友谊
第一次投稿
默默此情谁诉
别路遥
晶莹的泪珠
秦人白烨
旦旦记趣
何谓良师
舒悦里的亲情和友谊
父亲的树
毛乌素沙漠的月亮
第五辑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
生命之雨
五十开始
人生九问
三九的雨
六十岁说
老陈与陈老
接通地脉
饭事记趣
白墙无字
回家回家
 

摘要

     故乡,心灵中最温馨的一隅 看到编撰整齐的《历代诗人咏灞桥》书稿,心灵深处的某一根最灵敏也最绵软的神经便发出颤音来。及至读完,依然不肯释手,稍有闲适,便由不得拿起来吟咏品咂。有贵人来要我的拙笨的字儿,便把其中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竟然觉得是一种睛感释放而很愉悦,很自豪。 这种情绪说来十分简单十分单纯,这是一本汇集了历代诗家词人吟咏灞桥风物的诗集,灞桥是我的家乡。这种单纯甚至幼稚的儿童心理情感,不应看作是某种自私或狭窄心理吧?窃以为是最纯净最虔诚也最令人心动的情愫。无论普通人乃至将军总统,无论操哪种语言着哪一种肤色的种族,无论他在人类社会哪个领域做出过怎样杰出的贡献,对于故乡的虔诚的情怀都是一脉相通的,可谓人类共性之一。这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的带共性的“结”。我以为“故乡情结”这个词是生动准确极了,反过来说“情结故乡”也更具意味。即使那些在故乡受过苦甚至遭过罪的人,可能在他贫困潦倒不堪罪罚的困境里诅咒过故乡,然而多年以后,仍会发觉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依然还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去年和今年的陕西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很精彩,然而留下深刻记忆的却是两个回归故土的老汉。一个是去年春季从台湾回到西安的吼过秦腔的黑发瘦老汉,开口一句“我是长安人”,便把几十年的离苦离情倾泻出来。另一个是今年从吉尔吉斯陕西村归来的白头发老汉,堪称一绝的关中小曲儿,令人倾倒也令人热泪滂沱。 往昔里,我也零星获得过一些古代文人歌咏灞桥的诗词,尤其是关于灞桥柳色的辞章,从来也没有机缘读到如此集中的关于家乡灞桥的华簇锦章。与那些介绍灞桥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物产的史志不同,这些历代诗家词人留下的诗词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灞桥风光的立体图画,能够让今天的灞桥人了解一两千年前的家乡的风物人情世态,心灵中那根结着故乡情愫的神经便颤颤发音了。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以边塞诗称著的唐代诗人岑参眼里笔下的灞桥河水山原自然气象,恰如大写意的泼墨画。唐明皇李隆基以风流天子的眼光看取这块皇天后土时,更是一片明媚:“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率地新。”这位留下千古传诵的爱情悲剧的皇帝,在他处于王权鼎盛和爱的胶漆状态时,自然免不了对于贵妃池的迷恋:“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而更多的文人墨客都以各自的心态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写下了这块美丽的土地在昔日的万种风情。王昌龄在白鹿原故居安贫乐道凭吊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原宪,“偃卧滋阳村”时,所透见的便是“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的清淡到几近凄凉的景象。而杜甫的笔端反倒流泻出少见的柔情:“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勾出来灞河两岸柳林田畴一幅动静有致的生动活跃的图景。“芳秀惬春目,高闲宜远心。”(严维)“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许浑)“鸭卧溪沙暖,鸠鸣社树春。”(温庭筠)“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撩乱春风耐寒令,到头赢得杏花娇。”(郑谷)“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沈彬)且不说这些诗的美好含蕴,单是诗中所描绘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就可以了知作为王都的京畿之地灞桥的生态环境多么可人。灞桥在汉属于上林苑——御家自然公园的腹地,严维笔下灞陵地区“坐鸣松下琴”的环境已无法想象。我自小所见的灞陵山便是秃的。我现在可以以诗索图,灞陵山上,古松参天,溪流潺潺,灞水浐河,杨柳依依,紫燕呢喃,黄鹂隐现,鸟唱于林梢,鹿鸣于原畔。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生存佳境。 然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诗,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惨景:“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喟然伤心肝”。这是汉献帝时董卓部将在长安作乱时制造的恐怖景象。灞陵是我的家乡,即现今的灞陵乡。而西汉司马相如所描绘的上林苑内八水绕长安的气象却是:“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到东汉末年那种恢宏壮阔的景象已不复现,而是遍地哀鸿白骨蔽野的悲惨世界了。战乱毁灭一切生灵,包括人也包括大自然。 这些诗词里提供了许多与灞桥相关的历史典故和美好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坑就在铜人原上,邵平店有关东陵瓜的美丽传说,灞水浐河初春三月水边采兰的动人情景。尤其是灞陵乡韩康,避官避名隐居灞陵山采药救治平民的传说,委实令人感佩。一句“卖药不二价,有名反深耻”的诗,把一个秉正刚直的形象活托出来,成为灞桥人形象的传统典型,真可谓山好水好人亦好。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