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延安家风

延安家风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92793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延安时期英雄辈出,人们理想高扬、信念如磐。那段宝贵的红色记忆不仅深深烙印在当年亲历者心中,同样也令今天的人们神往而感念。本书通过延安时期的历史文献、通讯报道,以及延安时期亲历者和他们的同事、家人、亲属珍贵的回忆文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延安时期革命前辈在投身于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良好家风。这种良好的家风,也从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侧面展现出延安时期的社会风尚,并构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王纪刚,陕西合阳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延安文艺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新闻与传播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对外传播》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编写、出版《精神的力量: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等学术专著。
目录
“莫斯科大学毕了业,但学的都是书本知识,你还需要进另一所大学。”——
“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周恩来
“要记住,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换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等你长大了,也要为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办事。”——
“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朱德
“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任弼时
“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我的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
“我是个老实人,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和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陈云
“你这才像个当兵上前线的样子!”——彭德怀
“与人民群众、士兵同甘共苦是我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林伯渠
“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讲阔气!”——董必武
“我虽然不是你们的儿子,但我是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吴玉章
“我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妻室儿女,但国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革命还没有成功,国破家安在?”——徐特立
“来延安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下定决心干一辈子革命。”——谢觉哉
“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张闻天
“忘掉我,不要为我的牺牲而伤痛,集中精力进行战斗。”——王若飞
与蔡畅一起营造孩子们共同的“家”!——李富春
“我们身为领导,不能脱离群众。”——王稼祥
“永远跟着党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续范亭
“我从人民群众身上看见了无穷的力量!”——叶挺
“你们不但要习惯于喝小米粥,还要习惯于吃小米饭。”——茅盾
“边区确是全中国最快乐的地方!”——范文澜
“我们要时刻站在民众面前,替民众谋利益的。”——冼星海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1946年1月7日,时年23岁的毛岸英在离开祖国9年后,从苏联莫斯科回到延安。 毛岸英是与杨开慧烈士的大儿子。在他幼小的时候,投身于革命事业,无暇照顾家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毛岸英随母亲及两个弟弟回到老家湖南长沙县隐蔽。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后,毛岸英兄弟三人被迫辗转到上海,并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最小的毛岸龙在此期间不幸失踪。1936年,毛岸英和毛岸青终于被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后平安地送往苏联。 虽然毛岸英兄弟俩不在身边,对他们的教育依然非常重视,多次在书信中叮嘱岸英加强学习,掌握本领,为今后献身革命事业打好基础。 在延安王家坪住地,见到阔别19年的儿子,非常高兴,毛岸英也是激动异常。令毛岸英没想到的是,并没有让他住在家里,而是让他与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起生活,并和大家上大灶食堂吃饭。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刚刚从苏联回来的毛岸英来说,这种生活上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据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交际处处长的金城回忆: 那时,边区的生活虽然经过大生产运动,比抗战最困难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比如,一般大灶虽然油、肉和蔬菜比过去有了很大增加,各种粗粮也可任你吃饱,但大米白面还是不充裕的,往往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两次。 而那时的苏联,虽然经过卫国战争,生活水平下降不少,但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食物的构成与我国大不一样。在那里长期生活过的人,一下子回到延安,要适应边区的伙食,也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时任中其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杨尚昆考虑到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并没有按照所说的,让毛岸英在大灶吃饭,而是与金城私下说好,让岸英住到交际处,条件相对能好一些,没想到还是被偶然间发现了。 金城描述道:考虑到这种情况,岸英同志回延以后,杨尚昆同志把他安排到我们交际处住。因为交际处是招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客人们的伙食要比一般机关的大灶好得多……这件事我们未告诉毛主席,怕毛主席不同意。 哪知事有凑巧。一天,毛主席来交际处看望他青年时代的老师、原长沙第一师范的校长符定一先生和国民党联络参谋等,正好看到毛岸英在和交际处的其他客人谈话。事毕,我送主席下山上车时,主席问我:“岸英也住在这里?”“是的。”我回答。“为什么让他住在这里?”主席又问。 我回答说:“这是尚昆同志的意思。尚昆同志考虑到岸英刚从苏联回来,生活上不太习惯,让他在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反正马上就要分配他工作了,上班前让他在这里住几天吧。”毛主席摇摇头,只“唔”了一声,当时没说什么。过后不久,主席就把毛岸英召回去了。 让大家更想不到的是,要把岸英送到农村去生活,并接受长期的劳动锻炼。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