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忙碌青少年讲脑科学 破解人类意识之谜

给忙碌青少年讲脑科学 破解人类意识之谜

  • 字数: 1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76897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超豪华创作阵容,英国科普顶流、现今已有66年历史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起,剑桥、麻省理工等8位教授共同创作。 ★涵盖关于意识的有趣想法与令人着迷的新问题。大脑有开关吗? 睡觉时还会思考吗?智慧可控吗?动物有意识吗?清醒的大脑和遇到障碍的大脑有什么区别?意识水平是如何衡量的?婴儿有意识吗?为何会有悲伤、喜悦等复杂的感受?意识为什么会丧失?机器可以有意识吗?如何解释催眠、潜意识与幻觉?如何触及无意识…… ★融合哲学、生物学、神经学,并汇集了当今意识研究领域前沿思想,对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做系统的解释,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一本书讲透。 ★书后附有深入了解思维与意识的热点清单,包括话题延伸的资料与公开课资源,意识在哲学层面的意义,冷笑话等有趣的内容……寓教于乐,既有知识密度,读起来又轻松有趣。"
内容简介
世上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但只有一个可以被称为“难问题”,那就是意识问题。什么是意识?它是真实的还是幻觉?一团1400克的细胞中藏着哪些秘密?大脑有开关吗?睡觉时还会思考吗?智慧可控吗?动物有意识吗?清醒的大脑和遇到障碍的大脑有什么区别?意识水平是如何衡量的?婴儿有意识吗?为何会有悲伤、喜悦等复杂的感受?意识为什么会丧失?机器可以有意识吗?如何解释催眠、潜意识与幻觉……本书融合哲学、生物学、神经学,并汇集了当今意识研究领域前沿思想,对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做系统的解释,揭秘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简介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是一家在科普和科技领域兼具较高声望的全球性科学期刊,创立于1956年,宗旨是服务于“对科学发现及其工业、商业和社会影响充满好奇的男士和女士。它致力于报道、探究、解读人类奋斗的结晶和影响广泛的事件,结合社会和文化背景,解释发展的重要性。从1956年创立开始,《新科学人》便致力于探寻和发现科技方面的近期新成果,把这些成果放在时代背景下,并试图解释它们对于未来的意义。《新科学人》线下、线上、社会媒体等的读者已超过400万,包括100多万普通杂志读者。
目录
1 意识的“难间题”简介
2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
3 这是什么意思呢?
4 自由意志
5 意识障碍
6 拥有意识的机器
7 转换状态
8 丧失意识
9 无意识心智
10 动物意识
11 重扰乱意识

结语
话题热点
摘要
     意识之谜 问问你自己:你觉得自己有意识吗?你能够思考这个问题的事实表明,答案大概是肯定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似乎是生活中如此显而易见的特征,以至于大多数时候我们从不会停下来思考它。 现在,看着离你最近的人的眼睛。他们有意识吗?这次想得到确定的答案就困难多了。无论你凝视的是挚爱之人还是陌生路人,这个问题都同样难以回答,并不存在真正能判断他们是否存在意识的方法。即使他们有意识,也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意识体验是否与你的有任何相似之处。一旦开始对动物甚至机器提出同样的问题,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理解意识的基本特征,让哲学家们纠结了几个世纪。早在17世纪,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就为这个问题的现代辩论奠定了基调,他宣称身体和意识心智是用截然不同的材料制造的。在笛卡儿看来,身体和大脑与其他实体对象(例如桌子和椅子、岩石和植物)一样,都是按照同样的方式由物质构成的。而心智,以及我们的想法、信念、精神生活和记忆,都是非物质的——既看不到,也无法触摸或直接观察。这一论断为之后的许多关于意识的辩论定下了基调。 “难问题” 1995年,纽约大学的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升级了笛卡儿的观点,称其为“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查尔默斯提出,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并不能解答你关于意识的任何问题,因为虽然大脑作为实体存在,但意识心智却无法观察或者测量。 在查尔默斯看来,理解大脑是“容易问题”。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大脑是由1千克左右高度连接的神经元构成的,而其中的部分神经元专门负责特定功能。我们还知道,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流同时通过电和化学反应两种方式实现。然而,纵使我们能解释自己的眼睛如何令大脑感知与颜色对应的光线波长,但想解释看到红色这种颜色到底是怎样的感觉,这些知识却接近无能为力。按照此观点,即便理解了关于大脑运作的所有细节,也无助于我们理解意识,因为这并不能让你明白关于红色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感觉”。或者,按照同样来自纽约大学的托马斯·纳格尔(Thomas Nagel)在20世纪70年代的说法:你可以清楚蝙蝠大脑实际运作机制的每一个细节,但仍然不明白作为一只蝙蝠的感受(见“感受质”)。 再举一个例子。将这本书放在你眼前。此时此刻,你正经历着看到纸张(或者屏幕)、词语和插图的意识体验。你看到纸张的方式对你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确切地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感觉。 这正是意识的定义方式:它是你自己私有、个人化且高度主观的体验,没有办法向其他任何人解释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感受质(Qualia) 按照哲学术语,我们有关“像什么一样”的体验感觉,被称为感受质。感受质是一种个人化的主观体验:水的冷,红色的红,幸福的感受。“难问题”的支持者声称,对大脑生理机制有再多了解也无法恰当地描述感受质,因为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感受质,我们根本无法比较它们。事实上,有人认为,基于我们目前对物理法则的理解程度,去理解意识体验的感受质可能为时尚早。 所以,如果意识不是实体,那它是什么?这种观点的特别版本认为,意识是宇宙的基本成分,它与物质并存,而且按照我们目前对物理学的理解,无法解释它的特性——这种假设或许有点过于便利了。查尔默斯说,如果发展到特别情况,这种想法会导致泛心论(panpsychism),即所有物质——甚至是岩石这样的无生命物体——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 僵尸(Zombies) 另一个挑战是,你不可能知道其他人是否在体验感受质。有可能其他人都是“僵尸”,并不是恐怖电影里的僵尸。在哲学思想实验中,这个词指的是那些貌似和其他人几乎接近一样,但只有一个关键的差异:他们没有意识。用大头针扎一下这种“僵尸”,他会说“啊”并退缩。但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他并未感受到疼痛。实际上,这个“僵尸”根本没有主观的感觉体验,也就是“感受质”。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我们身边的人是不是“僵尸”。 “不太难的问题” 另外,像塔夫茨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梅德福)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这样的“唯物主义者”坚称,并不存在所谓的“难问题”,当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制足够了解时,最终我们将能够理解意识——而且或许能够找到度量感受性和找出“僵尸”的方法。 在丹尼特看来,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产生意识并不需要某种神秘的过程。实际上,他将笛卡儿的看法称为“思想历史记录大的错误之一”。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