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权力的黑光 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

权力的黑光 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

  • 字数: 2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子今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197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君主迷信、圣贤迷信、政治万能迷信、先祖迷信、清官迷信等,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帝制时代的统治者如何利用民众的政治迷信来加强统治? ◎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探讨“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 ◎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其为人”。
内容简介
中国种种传统政治迷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其为人”。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目录
导言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主义特色
一、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功能
二、反权威主义文化支流的涸竭
三、政治迷信: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
第二章祭政合一:神权与政权的结合
一、巫卜:早期政治与早期政治家
二、帝王之事莫重于祀
三、上下有序:祭事与政事的共同规范
四、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
第三章天道与天命
一、天命天道:政治权力的规范与保障
二、天灾的政治诠释与政治对策
三、天意从来高难问
第四章先祖迷信的政治效应
一、中国政治的宗法秩序
二、孝以事君
三、先祖崇拜与尊古的政治原则
第五章圣贤的政治偶像意义
一、理想政治的象征
二、政治人格的典范
三、“素王”:现世政治权力的侍从
第六章等级制政体与全民性的权力崇拜
一、权力金字塔的构成
二、役天下以奉天子
三、民敬官长,比之父母
四、尊尊贵贵,上下有序
第七章“大一统”政治模式与“一元”政治观
一、同一治而明一统
二、圣人治国,审一而已
三、关于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合理度
第八章长老崇拜与老年政治
一、老老而壮者归
二、政治生活中的尊老传统
三、少年政治与老年政治
第九章功臣政治及其观念背景
一、功臣崇拜与功臣政治
二、艰难的转换: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
第十章清官迷信的历史影响
一、清官迷信:民间最普遍的传统政治意识
二、清官政治的神话与现实
第十一章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一、星气之书的政治内涵
二、谶纬迷信与神秘主义政治
三、帝运与蛊道
四、圣王必以鬼神为
第十二章忠:深痼的心理残疾
一、反理性的沉重枷锁
二、“愚忠”及其病理分析
第十三章在迷信与迷信之间: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
一、政统与道统
二、政权与教权
第十四章神界秩序的政治学透视
一、至尊之神的权威与神界的等级秩序
二、忠义之神的荣誉与神界的伦理秩序
三、叛逆之神的悲剧与神界的法纪秩序
再版后记
摘要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主义特色 中国古时有以为史书不过是记述政变与战争的“相斫书”的说法。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也曾经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古代的历史,在旧史家笔下,确实是一部政治史。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所谓“文以载道”的原则,也强调文化形态不过是用于“载道”,即承载政治内容的“车”。于是,哲学往往以政治哲学的面目出现,经济理论、军事理论也是服务于政治实践的仆从……甚至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道德,也首先是政治道德。 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中国古代这种有人称之为“政治优先”,有人称之为“政治全能主义”的泛政治主义的文化倾向,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表现出独有的鲜明特色。 一、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功能 《淮南子·本经》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于是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万民皆喜”。《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引《淮南子》也说“羿射十日,中其九日”。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羿的事迹,说:“帝俊赐羿彤弓素增,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可见羿这位神格英雄是文明初期颇有政治作为的部族领袖。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将“羿射九日”的神话理解为体现早期政治权力上升过程的历史传说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日”历来被看作优选权力的象征。所谓“圣王在上则日光明,五色而备”,所谓“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都体现出太阳崇拜与权力崇拜的融合。《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从这一角度出发,则可以理解“羿射九日”的神话,其实是政治权力演化至独尊、独断形态的历史阶段的见证。 政治权力犹如“兼照天下”的太阳一样,监视着、主宰着一切社会文化现象。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都必须用政治尺度加以衡量评判,姹紫嫣红的文化风貌都被强行涂抹上阴黯单调的政治色彩,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不得不统统打上整齐划一的政治包装,任何一种关于推动文化进步的理想,似乎都只有附系在政治的总纲上,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种泛政治主义的文化倾向,最终导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每一个社会人都由“自然人”沦为“政治人”。于是,政治制度、政治力量对于社会文化的形态和方向表现出规定性的影响。例如: 1.政治等级确定了社会结构的秩序 《左传·昭公七年》记述任芋尹之官的无宇对楚王说的一段话: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中国传统社会正是依靠这种政治等级制度维持着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曾满怀激愤地引述以上这段话,接着又写道:“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日不安分!”对于这种靠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维系的传统秩序,鲁迅还写道:“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古之政制,正在于“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按照《管子·立政》的说法,这种政治地位的差异又导致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从有数,舟车陈器有禁,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 P9-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