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如是我闻/李怀宇作品集

如是我闻/李怀宇作品集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怀宇 著 / 译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108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知名文化记者李怀宇访问历史文集 本书真实、细致记录了 陈之藩、杨宪益、吴冠中、王元化、王世襄、 王钟翰、周辅成、汤一介、黄永年、范用 等二十位文化巨擘的思想境界和处世之道 回望他们的传奇人生 感受他们的晚年心境 重温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访谈对象,多经历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他们既受传统文化之熏染,又受欧风美雨之影响,在历史、文学、艺术、书法、美食等不同领域深有建树。本书通过对陈子藩、杨宪益、吴冠中、王元化、王世襄、王钟翰、周辅成、汤一介、黄永年、辛丰年、李育中、范用等文化巨擘的专访,重寻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晚年心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也是重温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李怀宇,广东澄海人,多年从事知识人的访谈和研究。作品有《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等。
目录
陈之藩:思想散步
杨宪益:诗酒风流
吴冠中:我负丹青
王元化:反思历史
王世襄:玩出学问
王钟翰:烟酒熏陶
周辅成:燃灯者言
汤一介:返本开新
赵俪生:一生负气
黄永年:填空补白
辛丰年:如是我闻
李育中:博雅妙人
曾敏之:风云纪事
罗伉烈:潜心词曲
柳存仁:寻史探源
范用:相约书店
车辐:美食留香
廖冰兄:童心侠骨
黄苗子、郁风:情系师友
摘要
     陈之藩:思想散步 一、一生总在写信 2008年6月9日午夜,我在无锡的旅馆中准备入睡,突然接到余英时先生打来的越洋电话,方知陈之藩先生在几天前中风入院。此后的日子,我再也无缘和陈先生畅谈,只能不时通过金耀基先生和陈方正先生间接了解陈先生的情况。2012年2月25日,陈之藩先生在香港逝世,我打电话告知余英时先生,余先生说:“陈先生解脱了。” 我在初中时,无意间读到一篇《钓胜于鱼》的文章,即刻记住“陈之藩”的名字,从此格外留意这位作家的文字。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之藩的散文集《剑河倒影》,这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读到陈之藩的文章,后来写了一篇《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评,刊发在《南方周末》上。 2003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拜访陈之藩先生。当我到达香港中文大学火车站时,陈先生早就从山上到山下来接我,使我感念不已。多年后,我收到陈先生寄来的文章《儒者的气象》,才有所悟:“大概是1959年,我在美国,Bertram是IBM的大人物,而约克镇(York Town)研究所正在动工中。我到IBM面谈时,是在辛辛(Sing Sing)那小镇。从火车上下来,还提个大箱子,来接我的正是Bertram本人。他不但到车站来接,而且把我的大箱子抢过去为我提着。我那时还想,美国原来也是礼义之邦啊,使我相当吃惊。” 我们一见如故,聊了一个下午,意犹未尽,共进晚餐时还谈兴甚浓。临别时,陈先生说,他在中文大学并不忙,希望我到香港就找他聊天。以后我每到香港,必打电话给陈先生,他总说:“你赶紧来,我喜欢听你聊天。”每次,我们都聊大半天,陈先生必请我吃晚餐。有一次,他说有一家上海菜馆极好,竞带我从中文大学坐火车到尖沙咀大快朵颐。 陈先生喜欢听我讲到各地采访人物的趣事,我则爱问他一些前辈的逸闻。我听得最多的是胡适和爱因斯坦的故事,不禁对普林斯顿心向往之。陈先生多次提起在普林斯顿的余英时先生,对余先生的旧诗赞赏不已。他1991年在《香港观感》中说:“香港还有不少会作律诗的人。比如余英时教授罢?就是香港出身的人;以他的年纪,居然会作律诗。” 陈先生不作诗,却喜欢念诗和译诗。他并不认同胡适关于白话诗的主张,而对中国诗歌的传统倍加珍惜。他爱举的例子是易实甫的诗:“青天无一云,青山无一尘,天上专享月,山中专享人。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松声。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他认为像这类诗句,若无“五四”出现,而能由传统自然发展开来,正是未可限量。他对今人作的律诗也常脱口而出。 陈先生喜欢讲笑话。“我叫王浩,来贵校演讲,还有半小时时间,看到你这办公室外的姓名,准是中国人,所以进来聊聊。”有一次,王浩到陈之藩所在的大学,敲门自我介绍,“你爱说中国话吧?看不看金庸的武侠?”陈之藩说:“金庸我看过一些,不太喜欢。”王浩说:“我们在海外,如无金庸的剑侠,岂不闷死了。”两人争了半天,王浩突然说:“唉呀!我两点有个演讲,现在什么时候?唉呀!过了四十分钟了。” 偏偏我爱看金庸的小说。以文学而言,金庸的小说集和陈之藩的散文集我收得最全,都不只看过一遍。陈之藩是剑桥大学博士,对金庸到剑桥读博士,自有看法。后来陈先生果然写了一篇文章谈博士,就是那篇纪念邢慕寰教授的《儒者的气象》。2008年12月,我与金庸谈了两个下午,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剑桥读博士之事,金庸的回答是:“我到剑桥,目的不是拿学位。我喜欢跟有学问的教授讨论问题。” 在我看来,金庸有没有博士学位,一点也不影响我爱看他的小说。如同胡适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是不是真的,也一点不影响我佩服他的思想。陈之藩给我的一封信里说:“唐德刚用他自己所受的罪想胡适当年的情况;余英时是用他念书的经过,推想胡适的当年,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很有意思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