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重构

  • 字数: 18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宋鹭,刘元春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696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趋势性变化,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形成一系列冲击。货币政策实施基础面临从“速度”到“质量”的根本性变化,总体定位也显示出从“短期”到“长期”的前瞻性转变。因此,货币政策框架体系面临整体化的调整。本书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在“新常态”阶段转型与重构的目标、逻辑、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在于回答主要问题:一是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为什么要转型和重构。二是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如何转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重构的总体思路是构建适应“新常态”下匹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特点的货币政策体系。一方面是以“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的市场化转型总体方向,另一方面是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体系构建的“多目标”调控总体框架。
作者简介
刘元春,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先后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七届和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三届国家“三个一百”图书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四百篇,出版专著十余本。
目录
第一章“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1)
第一节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与全球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1)
第二节货币政策理论及其“新共识”(8)
第三节“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批判与反思(13)
第四节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15)
第五节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争议与共识(19)
第六节中国经济“新常态”:前沿进展(22)
第二章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重构:国际经验与比较分析(25)
第一节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从“大缓和”到大变革(26)
第二节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从审慎协调到危机应对(32)
第三节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从被动调整到主动扩张(40)
第四节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特征比较与启示(48)
第三章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历史逻辑与特征事实(53)
第一节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历次转型背景与操作特征(53)
第二节全球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趋势及原因分析(62)
第三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特征性事实(71)
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实证检验(77)
第五节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利率传导机制(97)
第四章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有效目标、工具体系与传导机制(107)
第一节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目标体系转型(108)
第二节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传导机制转型调整(117)
第三节中国货币政策创新型工具的操作机理与实施效果(127)
第四节有效目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新特征(140)
第五章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体系构建与协调分析(151)
第一节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151)
第二节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的宏观审慎政策演化(158)
第三节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性分析(169)
第四节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体系的中国实践(175)
第六章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重构:实施逻辑与前景展望(181)
第一节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体系构建(181)
第二节持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184)
第三节多目标体系下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箱”和传导机制(187)
参考文献(190)
后记(20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