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 论哲学的世界史建构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 论哲学的世界史建构

  • 字数: 25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李雪涛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7195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雅斯贝尔斯以前的哲学家们,包括黑格尔在内,都或多或少地设想过哲学一体化这一问题。他们以思辨的方式,当然是从某一确定的民族哲学立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并几乎总是将自己的立场绝对化,拟定了一幅哲学世界史之蓝图。 对于今天来讲,这种以思辨哲学为模式而拟定的蓝图早已过了时。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崭新的历史思想,它产生于对哲学的世界史考察的新构想之中。这样一种世界哲学不应当是具体的哲学学科,更不应该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材料堆积,它应当是一种活生生的意识。 其出发点乃是基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哲学精神领域存在着文化多元化。在这一多元化面前,没有哪一个纯粹的哲学一元论的构想——无论是古典或现代科学哲学,还是小亚细亚或西方哲学——是有前途的。不同的哲学或多或少有些像很小的盛水容器,用它们来盛世界哲学那无边无垠的海洋,显然是不可能的。 现在应当处于中心地位的既不是欧洲也不是亚洲,而应当是世界。
内容简介
与黑格尔的阶段发展式哲学史不同,雅斯贝尔斯是以一种“哲学的世界史”来看待欧洲以外的哲学的。他在“轴心时代”的理念基础之上,否定了黑格尔所认为的人类精神发展从印度、中国,经希腊、罗马,向日耳曼的这一发展顺序。相比较而言,黑格尔的哲学史观是欧洲中心的,是绝对精神式的封闭发展史,是从希腊、中世纪发展到近代哲学的线性过程。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的世界史”, 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这是去欧洲中心的,不论通过苏格拉底,还是通过佛陀或孔子,都可以达到统摄。黑格尔哲学史尽管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却是一种被研究对象的静态哲学;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的世界史则是动态的、从康德那里接续而来的做哲学(philosophieren),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永恒哲学(philosophia perennis),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哲学(Weltphilosophie)。因此,相对于黑格尔所认定的“起点”和“孩童时代”的东方哲学,雅斯贝尔斯从中看到的则是其无限接近“统摄”的根源性思想。
目录
引论: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走向雅斯贝尔斯
——德国哲学家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
一、理想化了的中国——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二、平庸化了的中国——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中的中国
三、作为合题的雅斯贝尔斯对中国的认识

第一章 论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及哲学史的世界观念
——以《大哲学家》为中心的研究
一、“思想移民”的时代
二、“主客体分裂”与“澄明”
三、“世界哲学”
四、“轴心时代”
五、哲学的世界史视野
六、哲学的世界史之考察方式
七、“主观心理学”的方法
八、结论

第二章 雅斯贝尔斯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一、对东西方的界定
二、西方通过东方定位自身
三、东西方之间的互补
四、东西方之间的动态关系
五、破除西方在面对东方时的傲慢态度
六、结论

第三章 论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中的全球史观念
——以《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
一、时代背景
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发展
三、《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定位
四、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及“交往”的观念
五、“轴心时代”的意义
六、技术时代与世界哲学的观念
七、对未来的展望
八、将传统化为己有
九、结论

第四章 从轴心文明到多元现代性
——半个世纪以来汉语世界有关轴心时代的讨论
一、20世纪70—80年代两次有关轴心时代的国际会议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倬云与杜维明对“轴心时代”理论的介绍
三、雅斯贝尔斯著作译本中的“轴心时代”
四、中国学界对“轴心时代”的批判
五、轴心时代中与中国相关的史实再探讨
六、有关第二轴心时代/新轴心时代
七、《二十一世纪》对“轴心文明与二十一世纪”的讨论
八、21世纪第二个十年对轴心时代的解读
九、结论

第五章 范式的创造者
——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一、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认识的资料来源
二、孔子——范式的创造者
三、孔子的思想
四、孔子的人格
五、影响史
六、结论

第六章 道及统摄
——雅斯贝尔斯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一、雅斯贝尔斯对老子思想认识的资料来源
二、史陶斯的《老子》译本
三、道与统摄
四、结论

第七章 哲学的信仰
——雅斯贝尔斯对佛教思想的认识
一、雅斯贝尔斯与佛教最早的接触
二、欧洲哲学传统与人类的中心问题
三、哲学的信仰与佛教
四、与佛陀一起做哲学
五、佛教——关于人的学说
六、实存之澄明
七、大哲学家王国中的佛陀
八、佛陀的教义与“统摄”
九、“统摄”与涅槃
十、对学院哲学体系的解构与佛教之缘起
十一、科技、存在及佛陀的典范意义
十二、佛教与自由、超越
十三、和平主义与大乘佛教
十四、对雅斯贝尔斯所使用文献的几点评价
十五、结论

第八章 雅斯贝尔斯在中国的接受史及出版其中文著作集的构想
一、民国时期对雅斯贝尔斯哲学的译介
二、1988 年以后中文学界对雅斯贝尔斯的译介
三、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及其哲学在日本
四、德文版《雅斯贝尔斯全集》与中文版《雅斯贝尔斯著作集》的构想

结 论
一、哲学的世界史遗产
二、作为“合题”的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
三、与中国一起做哲学
四、从“隔历”走向“圆融”
五、展望

参考文献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