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象鄱阳湖

印象鄱阳湖

  • 字数: 10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建功 等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227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集,收集的作品均系2019年1月“鄱阳湖采风行”所创作的散文、随笔、诗词和见闻录,作者是陈建功、李炳银、缪俊杰、王必胜等近20位知名作家、有名记者。其中不少作品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这些作品描述了鄱阳湖畔的生态美景和自然风光,叙述了鄱阳湖畔的历史典故,记录了鄱阳湖畔的新人新事和新时代风貌。
目录
散记
余干一日 陈建功
初读余干 李炳银
鄱阳湖畔枝叶园 缪俊杰
余干走笔 王必胜
湖·鱼·鸟 徐坤
观水 彭程
在河之干,望见希望的田野 金涛
见闻
干越故事似水流 杨正泉
一枝一叶总关情 武家奉
余干品辣 董宏君
江豚湾的笑靥 柳易江
诗意枝叶园 李春林
鄱湖明朝更风流 伍飞
鉴古烁今余干行 秦文晴
千年古樟状元树 天郊
乌泥记行 李春林
千年古樟记 春天
诗词
余干赋 缪俊杰
枝叶园记 郑伯权
枝叶园老人歌 天郊搜集整理
鄱阳湖二首 李春林
附录
大有看头 大有想头 大有写头——翻阳湖采风行纪实 朱昌勤
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史俊 张向飞
鄱阳湖畔看“鸬鹚捕鱼” 徐黎明
后记
摘要
     余干一日 陈建功 “一枝一叶”虽是千古名言, 今天依然唱晌在人们心间; 有情有义有明德的时代, 更将是“枝叶”茂萦的画巷。 几位做文学的老朋友,应邀到江西余干县走走。张罗的人,是江西的有名报人加诗人朱昌勤。时值2018年岁末,屈指一算,朱公已届80高龄,电话里却意气扬扬,冲我喊,余干的蓼子花花海见过没?余干的江豚湾到过没?康山的忠臣庙知道不?……江西,不敢说有多熟悉,但走过的地方是不少的。“庐山国际写作营”、“滕王阁笔会”、“明月山笔会”,等等,也曾到过瑞金、于都、会昌……一直翻越了大庾岭,直到广东的韶关。还到过龙虎山“泛槎泸溪河”,到过三清山叹赏“万笏朝天”……江西之美,应已领略不少。余干,恰恰是没去过的。难挨这诱惑,更难挨这老朋友的盛情,借南下参加一次文学颁奖的机会,匆匆到余干走访了一天。 这一天,细雨飘飞。我们乘车到康郎山下,听专家指点朱元璋陈友谅鄱阳大战的古战场;到江豚湾上,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江豚;和康山垦殖场的领导漫步于康山大堤,看大堤两侧盛开的蓼子花。鄱阳湖湿地如大草原一般延伸向湖水与天际的交汇处。紫红色的花海与一团团一块块墨绿如堆的草甸相盘绕,铺排开去,真是接天的绚烂。那花草之下,时有莹莹的湖水蜿蜒闪烁,使这绚烂和宏阔里,又透着隐忍与婉约。想起有位江西同学曾向我炫耀,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赞的西湖,或也难比蓼子花花海装点的鄱阳湖呢。 这一天,印象最深的,却是的家乡乌泥镇。 我知道是江西人,到了余干才想起这是他的家乡。闲话中,问主人可否领我去看乌泥镇。不是因为他做过的“官”大,而是因为读过他写的书。 其实在十六大之前我就知道了。那时他在山东省委书记任上。我那时正和山东作协的党组书记卢德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某日,刚刚回山东参加了省作家协会换届的卢德志告诉我:换届后,接见了山东作协新当选的主席们,他妙借《围城》里的幽默,说:你们现在是猴子上树了,爬得高是好事,但爬高了,猴子的屁股就露出来了。若是翘起了尾巴,就更糟啦……记得我对卢德志感慨道:有趣的人能当官儿,不容易。更难得的是,当了官儿,依然有趣。 大约也就是两三个月之后吧,奉调进了中央,十六大当选了常委,出任中纪委书记。 的《闲来笔潭》,是他从领导核心退下来以后撰写的散文、小说、随笔的合集,承蒙出版社的朋友送我一本,读得我敬意和感慨油然而生。 此人不仅有趣,而且有情、有义。 《闲来笔潭》平实素朴,真情流淌,人生慨叹,明心见性,涉猎广泛,幽默达观。其中一辑专门回顾少年时代的贫寒和求学的辛酸,那故事应不输给“断齑划粥”“囊萤映雪”之类。他说自己第一次尝到的美味,是母亲偷偷从地上捡起的、被富人的孩子不留神扣到地上的“粉蒸肉”;因为向往读书,他曾在教室的窗外偷听老师讲课,待学生们下课出来便得意扬扬地背诵。最终,他拿父亲的长裤扎起裤脚,偷偷装上家中仅有的几升米到学校交学费。父亲无奈地问,你搭上咱全家的口粮也要去读,以后能当上个小学教员么?他讲述亲历的世态炎凉——母亲从亲戚家赊了一只猪崽,一时还不上钱,那亲戚的“当家人”竟登门冷言相讥。父亲闻之大怒,命令母亲立即去将那赊来的猪崽送还。年仅12岁的他,与母亲为伴,牵着那猪崽,顶着寒冷的秋雨,走了大半夜,来到那亲戚家时,已是清晨……激励这少年奋发的,更有相濡以沫相嘘以暖的关爱与深情。他回忆他的几位老师,如何在他最困难时解囊相助,怎样鼓励他读高中、读清华。他感慨妻子张锦裳,为了支持他到清华读书,毅然嫁给他,甘心在家乡做一个教员,养家糊口侍候公婆。据张锦裳回忆,有一次眼见天气转凉,她想到在北京的丈夫,就跟婆婆要布票,说想做件棉袄给官正捎去。没想到婆婆说:“要是给你自己做,就拿去,要是给官正做,就不用啦。官正在北京,在毛主席身边,还会冻着他?”……在书中坦言,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他感慨自己不能报答母亲、姐姐和恩师于万一,哪怕让逝去的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得很好,也足令自己宽慰。亲情之念、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他纠结于私情和公义之间那段带着内疚的告白,更为真实感人——他说自己担任领导职务后,拒绝了好几个亲戚的请托,有的还是曾经有恩于他的人。有一次因为拒绝自己姐姐求助,使姐姐不欢而去,从此不再见面。他感叹道:“……这件事,想起来就痛苦,当领导的有时也可怜,亲戚有难处,心里同情,但像他们这样困难的,甚至更困难的还有啊!我是公职人员,又是领导干部,哪能关亲顾友?”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