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休闲哲学

休闲哲学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钟学富 著作
  • 出版年份: 2009
  • 出版日期: 200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0480983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钟学富著的《休闲哲学》试图把若干涉及哲学创新发展、而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问题叙述为尽可能通俗的形式,核心是要对哲学进行科学的改造,使之与现代科学接轨。专业人士可以审视所有提出的论题,一般读者亦可藉此品味哲学,并提高哲学的素养。
作者简介
钟学富,1939年生,四川省新都人。196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门化。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7年赴美为访问学者。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物理系从事固体电子结构研究,并讲授专业课程,现居美国。单独与合作发表中英文物理论文约30篇,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涉及信息论和物理学的哲学问题的论文约10篇。2002年起陆续出版《物理社会学》《社会系统》《休闲哲学》《社会理论的数理分析》等专著,尝试将自组织理论用于社会系统的研究,发展社会科学的演绎理论。
目录
   文化消闲中的哲学(代序)

一 黑格尔“看”电视

二 衣食住行的“三段论”

三 人生哲学三题

四 什么是“后现代”思维

五 从“距离产生美”说起

六 “零增长”:后现代的经济理论

七 结构和秩序:如何“解构”?

八 从“我之为我”到存在主义:灵魂

九 从“我之为我”到存在主义:自我的发展和人的本性

十 消费的异化

十一 权力的异化(上)

十二 权力的异化(下)

十三 科学的实证和自洽原则

十四 科学主义VS.人文主义

十五 语义哲学和操作主义

十六 缘分和运气:随机哲学

十七 真理和利益

后记
摘要
    一 黑格尔“看”电视
     这个标题恐怕立刻会引起反弹:黑格尔(1770-1831)是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怎么可能看上电视?胡扯!没错,电视是20世纪才出现的新型传媒工具,黑格尔肯定没见过,所以我在“看”字上加了个引号,表示他并非像我们一样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观赏节目。不过,黑格尔又的确可以“看”电视,那便是因为他作为哲学家所创立的辩证法思想,大至宇宙的浩渺无际,小至粒子的深邃无穷,通通都适用。既然如此,当今的一切也不该例外,所以黑格尔一定能带着满脑袋的哲学来“审视”和“观察”电视这种时尚的传媒。平常人有了疑惑,总爱去请一位智者帮忙“看看”,这里的“看”所指的便是“分析”和“研究”的意思。
     为什么偏偏要把黑格尔同看电视扯在一起?原因就在他写的书,在所有流传下来的哲学遗产中,认可是很晦涩难懂的。尤其这个哲学的主要框架、也是很具特征性的“三段论”,即人们常说的“正、反、合”,哪怕哲学系的学生(说不定还有哲学教授!)也甚感头痛,就算背得几个要点,能够算得上真正的理解?至于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就更不消说了。所以,休闲哲学的靠前个目标就是要拿黑格尔来“祭旗”,非要把这个裹着神秘外衣、世人都望而生畏的大学问解释为人人都觉得浅近平易、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不可。一旦攻下了这个堡垒,其他还有什么难的?自然通通不在话下。所以用一个司空见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当突破口,有效撕下戴在黑格尔哲学(具体说是“三段论”)头上的唬人的面具,使某些哲学教授再也不能摇头晃脑、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应该说是别有一番意境,特别适合休闲的目的。
     电视现在早已普及,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美国曾经有过一次调查,假定给你一笔巨款,比如几千万乃至上亿的美元,条件是终生放弃看电视,不过允许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你干不干?因为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不是真有大笔钱在等着你的回答,所以不能抖机灵,说:“拿了钱再偷偷看”,那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结果你猜怎么着?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干!”这充分证明了“看电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下随便估计,现在全世界除了很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信号尚未覆盖之外,民众的头号休闲活动恐怕都是看电视。
     可是电视的背后真有那么多哲理吗?好像有些玄乎。这个问题当然只有到本节很后才能真正回答,不过在下先自己保证,绝不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生吞活剥哲学名词,让事实和道理之间真正互相匹配,经得起任何推敲。一定要使人体会到,对“三段论”懂一点或接近不懂对电视的感觉不大一样,至于能否对提高电视的欣赏和制作水平有某些具体和实际的帮助,那就要看各人自己的造化了。
     先问大家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你会看电视吗?你的电视欣赏能力是怎么培养起来的?这么直接的提问绝非表示侮慢,而是因为要把问题从“根”上说起。爱动脑筋的朋友恐怕会在心里掂量,“这问的是什么意思”?期待着进一步的分析。怎么分析呢?让我们来观察小孩子如何看电视。一两岁、两三岁的小孩,让妈妈抱着坐在电视机跟前,妈妈说:“宝贝,咪咪来了,快看咪咪。”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弄不清实物和影像的区别,不管屏幕上显示的还是地面上乱跑的,只要大人叫咪咪,他都接受它是咪咪。有人怀疑说,屏幕上的咪咪和地上的活咪咪差别太明显了,怎么会混淆呢?但这是大人的心理,因为大人已经对影像和实物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给两者划上明确的界限,而小孩子在弄清影像和实物属于不同“种类”的事物之前是划不出这种界限的。不错,屏幕上的咪咪和地面上的咪咪肯定有区别,小孩子也能感觉到这种区别,但黄猫和黑猫、大猫和小猫也有区别。只要不对这些区别进行分类,哪些是实物之间的区别,哪些是实物和影像的区别,总之在小孩具备“类概念”的逻辑能力之前,他都不可能分辨影像和实物。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屏幕上或是地面上的咪咪都是“真”的咪咪。事实上,有的孩子两三岁时可能根本没见过真的咪咪,先看见的就是屏幕上的咪咪,那就更无从分辨真假了。换句话说,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实物或影像,既无所谓“假”,便一切都是“真”,或者说只有“真”。
     接下来情况会逐渐变化,小孩子大一点之后总会弄清两者的区别,这时屏幕上的咪咪就变成了“假”的咪咪,所谓“假”指的是影像和实物的区别。这个变化很重要,假如始终分不清影像和实物,把屏幕里的一切都当真,那就变成傻子了。比如看见屏幕里有宴会,马上就想进去入席,有坏人行凶,自己便要进去“见义勇为”,显然是很荒唐的。这个由“真”到“假”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表明认识有了提高。聪明的读者看到这里自然立即领悟到了,在看电视的“三段论”中,我们已经实现了由“正”到“反”的过渡:“真”是“正”,“假”便是“反”,很轻松便进入了“三段论”的第二阶段。
     可是,光知道电视不过是影像,和实物相比是“假”的还不行。如果电视光是假,只是影子在晃动,和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根本不传递实物的信息,那还看电视干吗?所以在弄清了电视影像为“假”、不同于实物之后’还要“回过头来”,承认影像和实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影像传递着实物的信息,这才使人能够透过“假”去认识和了解“真”。好比活的咪咪是三维,屏幕上只是二维,但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两者看着很相似。声音也一样,动物和扬声器发声肯定不同,但听着却相似,甚至逼真,使人可以分辨,不会把咪咪认成“咯咯”(鸡)、“咩咩”(羊)或其他什么东西。这表示电视是假中有真、以假代真、亦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和“真”不是简单排斥、而是被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合”的关系。
     请看,就这样抓住实物和影像的关系,三下五除二,立马就证明在“看电视”这么一个“很不哲学”的简单事件里确确实实有一个“正、反、合”的“三段论”,不是在下生编硬造出来的。黑格尔如果活在当今世上,也一定会用这个眼光去“看”电视。(还能有别的“看法”吗?!)
     不过,光是证明“有”一个“三段论”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说着玩玩挺新鲜,顶多使人感觉黑格尔聪明,真有大用处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揭示它的内涵,挖掘更多、更深的学问,让大家逐渐明白“正、反、合”所展示出的其实是事物进化、发展的一般途径,带有规律性,对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个人立身行事都有指导作用,那就非同小可了。进化、发展是严肃的课题,“人往高处走”,谁不要进化和发展?“三段论”既然普遍,世间万事万物里就都该有,看电视虽属小事一桩,却是一个“范本”,从一滴水去窥探大海,“小聪明”背后蕴含着“大智慧”,哲学的魅力恰恰便在这里。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