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古时期蜀赣佛道文化交流之个案研究

中古时期蜀赣佛道文化交流之个案研究

  • 字数: 31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金凤 著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934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同处于长江流域的四川(蜀)、江西(赣)是中国古代佛教、道教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佛道文化发展历目前有着显著的地位。两地的佛教、道教不仅各自兴盛,而且相互之间密切交流,对两地乃至全国的佛教、道教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宗教目前颇值得关注的现象。选择了“从鹤鸣山到龙虎山——地域转移与天师道流变” 、“宋元明清蜀赣全真道发展之比较”、“ 蜀赣道教造神之比较——以李冰、许逊为中心”、“蜀地净众宗、保唐宗与赣地洪州宗异同论”、“ 马祖洪州宗与蜀地禅学”、“ 圆悟勤与蜀赣禅宗文化交流”等六个专题,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比较研究蜀赣两地道教、佛教文化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地揭示出蜀赣佛道发展的历史情势和文化生态。
作者简介
陈金凤,男,1969年11月生,江西万载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宗教文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佛教哲学访问学者。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高校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佛道文化。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论著1部。已完成省部级及社会委托项目10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禅宗史》、人民出版社委托项目《皖赣文化史》等8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鹤鸣山到龙虎山——空间地域转移与天师道的演进
一  张陵鹤呜山创立天师道的文化意旨
二  张修、张鲁与“五斗米道”的兴盛
三  魏晋军政情势与蜀地天师道的顿挫
四  门阀政治与两晋天师道信仰的异化
五  张盛龙虎山复教及其意义
六  寇谦之、陆修静道教改革对天师道的影响
七  唐代重“老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崛起
八  宋元道教政治与龙虎山天师道地位的确立
九  地域·政治·天师与天师道发展道路的抉择
第二章  宋元明清蜀赣全真道发展路径之比较
一  唐五代蜀赣内丹思想与南宗的形成
二  蜀赣南宗与元代全真道南北合流
三  明代蜀赣地全真道的曲折发展与传播
四  清代蜀赣全真道的兴盛与衰微
五  地域文化与蜀赣全真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蜀赣道教“造神”之比较——以李冰、许逊为中心
一  李冰治水事迹及其神化
二  许逊诛除“蛟害”与治水神迹
三  李冰与许逊治水神迹的趋同
四  赵昱、二郎与李冰治水“功绩”的弱化
五  蜀赣道教造神与李冰、许逊的命运
第四章  文昌帝君信仰与净明道文化
一  文昌帝君信仰是蜀地道教造神的产物
二  文昌帝君信仰构建与净明道忠孝文化
三  文昌帝君信仰对净明道文化的弘扬
四  文昌帝君信仰与净明道结合的文化意义
第五章  净众一保唐宗与洪州宗异同论
一  净众一保唐宗与洪州宗禅派发展的异同
二  净众一保唐宗与洪州宗禅法思想的异同
三  净众一保唐宗与洪州宗异同产生的原因
第六章  马祖洪州宗与蜀地禅学
一  马祖洪州禅法与蜀地禅学渊源
二  马祖返蜀弘实的推证
三  无住禅法与马祖蜀地弘法失败
四  马祖洪州宗与蜀地禅学关系疏远析论
第七章  圆悟克勤与蜀赣禅宗文化交流
一  圆悟克勤巴蜀学法深受江西禅宗的影响
二  圆悟克勤首次出川主要学习江西禅法
三  圆悟克勤开法江西云居山的禅宗功业
四  圆悟克勤与江西禅宗关系所见蜀赣禅学交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