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 字数: 4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孙邦金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237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清代有学术无思想,一有思想无哲学,有哲学但很粗浅等看法似乎已成学界定论。《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是重新审视这些似是而非之定见的一部力作。作者孙邦金通过在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写作方法之问自如切换,多维立体地勾勒了乾嘉儒学声音低沉的义理建构与思想沦争,以此呈现出乾嘉儒学生动丰赡的另一面。第一编侧重于哲学思想,通过重点梳理戴震“道赅理气”的新道论、“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和“以情絮情”的伦理学,揭示乾嘉儒学的义理新诠。第二编侧重于学术时论,以戴震与扬州学派、汉宋之争、经史之争、儒释之争、中西之争五组学术问题为中心,展现了乾嘉儒学独特的问题意识与时代风貌。第三编侧重于政治思想与社会观念,指出在文纲繁密的年代里,诸如戴震、钱大昕、袁枚、龚自珍等乾嘉一流学者其情也郁积,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嘘,也更可为今人镜鉴。然而他们弦歌不辍、维新儒学的努力,终使中国文化生命不绝如继,诚属不易,理应昭彰。本书作者对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学”的框架性思考,蕴含着巨大的学术讨论空间,值得学界关注。
作者简介
孙邦金(1978―),安徽定远人,哲学博士,现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明清哲学与区域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一 清代儒学的两次转型及其阶段性特点

二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新近研究进展

三 对乾嘉儒家哲学思想的诸种诠释及其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整体思路

第一编 乾嘉儒学的经典诠释及其义理建构

第一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与乾嘉考据学范式的奠立

一 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

二 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三 别立新疏体例:唐疏《易》《书》皆不足传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义,兼两之谓”

第二章 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及其形上学基础——兼对现代新儒家对戴震哲学批评的一个回应

一 现代新儒家对于戴震哲学的严厉批评

二 清代形上思维的衰降与戴震的反应

三 道赅理气的天道一本论

四 “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合目的论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

一 “人能明于必然”的人性论

二 “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才关系论

三 “心之所喻则仁也”的心性关系论

四 “知而无蔽”与“容光必照”的智识主义

五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

第四章 戴震的絮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

一 “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一本论

二 “情”之两层含义:“情欲之情”与“絮情之情”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则

四 “以我之情絮人之情”的公平原则

五 “推诸天下万世而为准”的普遍正义原则

六 从“共遂其生”到“得理合义”的义务论特质

第五章 王鸣盛的经学考证与史学理论

一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

二 “议论褒贬皆虚文”之实证史观之辨析

三 “以不议为议”的史学化境之追求

四 经史研究与历史语言学方法

第六章 赵翼的历史哲学与史学解放

一 赵翼与乾嘉考证史学

二 “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的历史书法

三 “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

四 “所欲咸得遂”的伦理学思想与史学解放

第七章 乾嘉儒学的“新道论”形上学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学对于“理为太极说”的解构性批评

二 乾嘉学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论

三 乾嘉新道论哲学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编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及其分化流变

第八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语言典章度数之学的发展

一 戴震后学与扬州学派

二 扬州学者对戴震“因声求义”小学思想的深化

三 扬州学派的名物典章制度之学

四 扬州学派的数学与科技史研究

第九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 汪中的荀子学与人道主义思想

二 凌廷堪的“以礼代理”说

三 阮元的“相人偶”说与“节性”论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论

五 对扬州义理之学的几点反思

第十章 汉宋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自我总结——以江藩与方东树之争为例

一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二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间的竞争

三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四 “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新清学”

第十一章 儒释之争与乾嘉心性之学的多元开放意识——以龚自珍为中心

一 生命、思想与文字上的人性论

二 乾嘉心性论的多元取向

三 佛学与心学的复兴与会通

四 龚自珍心性之学的异端取向

五 龚自珍心性之学与佛教心性论的会通

第十二章 经史之争与乾嘉儒学的知识分立运动——以章学诚与龚自珍的六经皆史论为中心

一 乾嘉经史之争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二 章学诚综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知识门类的学术史贡献

三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从章学诚到龚自珍

四 “其运实为道问学”:龚自珍论乾嘉学术知识的独立与分化

五 经、子皆史与龚自珍重整经学体系之努力

六 经学“分裂而人数科”:经史之争的最终结局

第十三章 中西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近代命运——以傅斯年与乾嘉学术为中心

一 “始于疑而终于信”——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二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乾嘉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三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本土渊源

四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乾嘉考证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第三编 乾嘉儒学的学术生态与社会政治观念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及其内在困境

一 清代“君师合一”论的形成

二 清代“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

三 儒家“治道合一”政治理想的内在困境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一 “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中的政治祛魅意识

二 “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中的政治自由意识

三 “君臣师友论”中的公共意识

四 “杀一不辜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为忠君伦理设限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阶层的治生问题与学术生态——以章学诚和龚自珍等人为中心

一 忧道亦忧贫:“避席畏谈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二 道德理想主义的颠覆:“为彭泽解嘲”

三 自树其职与安贫乐道:“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四 学与术并重:“君子不难以学术用天下,而难于所以用其学术之学术”

五 出处之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 “吾悲蚊虻无肝肠”的道德拷问

第十七章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与动物保护实践

一 明清劝善运动与通俗善书中的护生观念

二 明清护生运动中的果报观

三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及其对果报观的反思

四 明清时期西方动物保护观念的传人与论争

五几点结论

结语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一 打破“道统”,重建“道论”

二 乾嘉儒学的多维理性与启蒙精神

三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与自我裂变

四 乾嘉儒学的理论缺陷及其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一 古籍类

二 近人著作

三 研究论文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