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兴安峰峦 两院院士在黑龙江

兴安峰峦 两院院士在黑龙江

  • 字数: 3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242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38篇文稿组成,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展现黑龙江省院士的人生经历、学术追求、成长过程、科学精神以及取得的很好成绩。
全书突出展现两院院士在黑龙江省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边疆建设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事迹。可为黑龙江院士奉献精神、科学贡献和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宝贵的资料,进而激励黑龙江省青少年、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矢志不移自主创新,临难不却投身龙江改革发展,勠力同心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目录
序 脚踏龙江大地 蓄积澎湃伟力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记中国工业机器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
空谷幽兰淡淡香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
我将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
科技攀登中的坚守与创新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
善创良材义天下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复合材料王国书写精彩人生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
先人后己清正淡泊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
颗粒归仓的梦想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
盯住有希望的点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教授
他是一块闪光的“特种钢”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
一生都向自然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
为水而战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
让更多“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
科研工作及教书育人者之表率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振鹏
焊花点点耀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扬
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恢先
八十尤有报国志 坚守湿地与东北区域农业研究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
——记2018年度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
用一生守护野生动物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
追寻“光”的脚步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
博采百家自成一体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
激情燃烧的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
细雨润物诉清风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
中国兽医科学研究目前的丰碑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沈荣显
厚植笃行,成就中国跨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
铁血丹心铸剑路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哲子
挑战很好仪器报国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
九旬翁的惊人“力”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
“红色院士”的片片叶片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
航天强国的逐梦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子才
船行万里风满帆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燃气轮机专家闻雪友
在攻克“科学堡垒”的道路上矢志创新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
用“水卢”奏响海洋强国之音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
倾听大海的声音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苍生大医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污水净化的使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
纵横通元廓长天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
丹心筑梦谱华章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
摘要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记中国工业机器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 提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中国T程院院士蔡鹤皋。 2018年4月21日,春日的上海,风清海阔,生意盎然。 在机器人行业发展论坛暨第四届恰佩克奖颁奖典礼上,蔡鹤皋作为“恰佩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评委会主席,为91个获奖企业和个人颁奖。 这位八十多岁高龄的有名科学家,至今依旧活跃在他所钟爱的科研领域,活跃在亿万公众的关注之中。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32亿美元。 放眼中国,自2013年起,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成长。同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年购买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一直蝉联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至今。2015年被业界视作“中国机器人元年”。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人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科研、产业化的奠基者之一,几十年来,蔡鹤皋经历了中国机器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漫长而又崎岖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他踏过泥泞和荆棘,留下了拓荒者浸满汗水和心血的足迹,为国家工业机器人科研和工业化、产业化开创了一片大有作为的新天地、新领域。 少年立志,要威为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 “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教育,我面对的将是另一种命运。”面对采访,蔡鹤皋曾如此真切地表达他的爱国之情。 1934年6月5日,蔡鹤皋出生在长春。那时的东北正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中国人只能吃高粱米,被称为“支那人”。这段屈辱的记忆在蔡鹤皋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童年时,父亲的早逝让蔡鹤皋和整个家庭备受磨难。“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们七个兄弟姐妹,生活异常拮据。”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蔡鹤皋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1948年,长春解放,年仅14岁的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和青年团。 艰辛的童年经历磨砺了蔡鹤皋爱党爱国、坚忍不拔的品格。 求学时期,蔡鹤皋的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而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像是与生俱来。那时的他,经常在长春市图书馆翻看科普类、发明类的图书,而且经常学以致用。家里没有收音机,他就用从书中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杂七杂八地找来各种材料,自制了一台矿石收音机。用两个自制线圈的相对移动进行调谐,听到从小小的耳机里传出的动听乐曲,蔡鹤皋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尝到了“发明”的乐趣,蔡鹤皋后来还自制了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甚至还做了一台简易的幻灯机,请小伙伴儿们一同观赏。 “小时候,我的偶像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奥妙无穷的知识海洋里,年轻的蔡鹤皋找到了追寻的灯塔。爱迪生在电气、矿业、建筑、化工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使得年少的蔡鹤皋沉醉其中,并立志成为一名成绩卓著的发明家。 1953年,19岁的蔡鹤皋进人向往已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他便如痴如醉地投人到自己热爱的机械专业中求学。1958年,他从哈工大机械系机床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担任机械工程系教师。 在这里,蔡鹤皋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更为严格的训练。即便在“”的苦累劳动中,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向往科研、成为发明家的理想。因为刻苦钻研的倔劲儿和不屈不挠的品格,他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这也为他之后能获得公派赴美留学的机会奠定了基础。 异域求学,他心怀感恩,“必须回到自己的祖国” 1979年,已经46岁的蔡鹤皋,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他通过了层层选拔,从众多学生与老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分校机械工程系学习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出国。 在美国,蔡鹤皋的研究课题是弧焊机器人及其计算机控制系统。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计算机,更没有见过机器人。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科研领域,困难可想而知。“我连计算机都没见过,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来编程了。开始的时候,我是从如何使用计算机键盘开始学起,慢慢地学到编写程序指令,然后是操作计算机控制系统……”蔡鹤皋回忆道。 陌生和困苦没有把蔡鹤皋吓到,反倒是激起了这个东北汉子的科研热情、科研兴趣。异域求学,蔡鹤皋一直喜欢泡在实验室。他的勤奋是出了名的。白天实验室里的学生多,他就晚上去,有时甚至成宿成宿地不睡觉,吃住都在实验室。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