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

  • 字数: 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承贵 著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997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承贵著的《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讲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而言,20世纪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方哲学即是挑战与机遇的赐予者。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哲学家们既勇且智犹仁,殚思极虑,对中国传统哲学展开了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与检讨,彰其个性,显其不足,扬其美善,从而形成了既现实又浪漫的哲学景观。这一景观可大致分成五个单元: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三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四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不知它是否能成为引玉之砖?因为这需要玉的光彩来证明;不知它是否能成为引来繁星之爝火?因为这需要繁星满天来支援。
作者简介
李承贵,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靠前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儒士视域中的佛教》等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导言
第一章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
5.结语
二《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1.“不争”观念
2.“俭朴”精神
3.“报怨”方式
4.“均平”意识
5.结语
三《老子》“道”的境界意蕴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
2.“道”境界之特征
四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3.几点检讨
五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以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为中心
1.佛教“作月见性”说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4.几点结论
六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1.非物质化设限
2.非数量化设限
3.非心理化设限
4.非定义化设限
5.非知识化设限
6.几点思考
七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
一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二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
三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
……
第三章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
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
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