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

  • 字数: 24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孙明英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722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为分析框架,在教育人类学成果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透视大学演进历史,并结合案例分析,得出服务社会是大学本质特性。切合这一特性,大学在与社会互动中崛起,偏离这一特性大学作用式微。服务社会也是一种办学理念,大学只能按照本国、本地区发展需要,分层次设计服务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应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国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 大学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二 大学服务社会有无规律可循
三 中国大学以怎样的模式服务社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全书内容框架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大学服务社会:一个争议性命题
第一节 关于大学理念的不同观点
一 纽曼大学理想
二 洪堡大学理念
三 克拉克·克尔大学功用
第二节 相关概念
一 服务社会
二 模式
三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 大学服务社会理论基础
二 分析框架:社会需求与人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服务社会:历史的逻辑
第一节 古典服务模式——农业社会中的大学
一 大学的兴起
二 古典模式的生成
三 古典模式的终结
第二节 现代实用模式——工业社会中的大学
一 工业革命爆发与工业社会形成
二 现代实用模式的生成
第三节 创新合作模式——后工业社会中的大学
一 后工业社会竞争力与大学转型
二 创新合作模式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国家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第一节 美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一 美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生成
二 美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特征
第二节 日本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一 日本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生成
二 日本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生成
一 高度计划培养“又红又专”人才(1949-1977年)
二 探索尝试服务现代经济建设(1978-1991年)
三 科教兴国战略下的大学崛起(1992-2014年)
第二节 政府主导功用模式特征
一 政策导向决定大学行动指向
二 大学“同质化”且类型层次互不融通
第三节 中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偏差
二 科技创新不足以及成果转化率低
三 大众化教育缺失特色化的服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一:Z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第一节 Z大学服务社会实践历程
一 应社会需求而生的Z大学(1924-1948年)
二 政治风云中艰难生存时期(1949-1976年)
三 恢复正轨探索革新时期(1977-1990年)
四 深化改革服务社会时期(1991-2014年)
第二节 Z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生成
一 培育高水平人力资本
二 团队攻关推动科技创新
三 产学研合作服务省域经济
四 人文社会科学发挥智库作用
五 公共服务辐射全国扶贫帮困
第三节 Z大学服务社会实践启示
一 “教授就是大学”以研究能力为本位
二 切合社会需求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三 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服务社会政策导向
第四节 危机与挑战
一 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
二 科技创新能力面临考验
三 科研成果转化率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二:J大学服务社会模式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J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生成
一 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应用型人力资本
二 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科研助力区域脱贫
三 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第三节 J大学服务社会实践启示
一 “平民大学”办学理念引导服务地方社会
二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切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三 立足地区资源开展特色研究
第四节 危机与挑战
一 人才培养适切性问题
二 面向区域社会开展研究能力提升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大学服务社会理论回应
二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服务社会模式展望
一 分层发展提高服务适切性
二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三 大众化引领社会进步模式
四 市场导向政府监管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