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村之长 新中国

一村之长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裴春亮和乡亲们的脱贫攻坚路

  • 字数: 43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钢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27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广泛宣传“好看奋斗者”的优选事迹,传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高唱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用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一村之长》一书生动记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好看奋斗者”裴春亮坚守“乡亲不富誓不休”的誓言,十多年间捐款2.1亿元,带领太行山深处乡亲们通过不懈拼搏奋斗,取得决战脱贫攻坚胜利的感人事迹,鲜活呈现了中国“村”的风土人情和沧桑故事,深刻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本书语言生动、结构宏阔、内容丰厚、图文并茂,既有社会宽度,又有历史纵深,充分展现了“好看奋斗者”裴春亮和乡亲们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
作者简介
王钢,女,著名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河南日报原文化周刊部主任、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已出版纪实专著《“星云团”之光——走进新乡优选群体》、报告文学集《如坐春风》、报告文学《英雄不老》(执笔),散文集《命运之手》、《昙华林》,文集《天地玄黄》等著作。擅长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曾获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杜甫文学奖、河南省短篇小说奖、“莽原”中篇小说奖,并有作品译介海外。
目录
引子“好看奋斗者”的一份脱贫攻坚答卷
第一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日子
一、裴寨村300年沿革
二、春寒料峭1978
三、穷孩子的快乐童年
四、灾祸接踵而至
五、一个葬礼的恩典
第二章改革开放时代的成长基因
一、村口小剃头匠
二、春亮和红梅的爱情
三、山乡创业弄潮儿
四、北京启蒙和第一桶金
五、辛辣甘甜的生命乳汁
第三章由城返乡赤子报恩
一、进城闯荡步入坦途
二、毅然回乡当选村主任
三、慷慨捐建裴寨新村
四、传统保留节目“除夕饺子宴”
第四章乡亲不富誓不休
一、深水井和“田心池”
二、裴寨水库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三、裴寨商业街上的风波蜕变
第五章顺应时代的复合型样本
一、春江之水天上来
二、绿色环保的觉醒
三、角色的变奏交响
四、好学上进的村主任
第六章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
一、走上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的“70后”村支书
二、新时代农村党建的坚强堡垒
三、别了,老村归田园
四、大棚温室蔬果飘香
第七章山区产业扶贫的求索担当
一、4A级宝泉景区别开洞天
二、办到田间地头的村镇银行
三、山乡插上电商的翅膀
四、钻过“瓶颈”的飞跃
第八章“全国文明村”的风采
一、廉洁奉献的村两委班子
二、沧海桑田的变迁
三、春和景明新村风
四、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五、家和万事兴
第九章“天下之脊”太行山的笑容
一、红色乡村参观新热点
二、“南太行”的新愿景
三、风雪抗疫前线的一朵彩虹伞
2005—2020年脱贫扶贫大事记
视频索引
后记
摘要
     一、裴寨村300年沿革 那是600多年前的真实一幕。 秋末冬初,朔风渐起,在太行深山的悬崖峭壁之下,一行小小的身影正逶迤而行。 这一支拖家带口的行旅,已经走了一些时日了,为了赶在下雪之前翻过太行山,他们长途跋涉,一天也不敢歇脚。队伍中的年轻男女,一个个累得棉袄里满是热汗,肩背上驮着铺盖和家当,箩筐里挑着干粮和幼儿,小心地照顾着拄杖的老人,还搀扶着身怀六甲的孕妇,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艰难地攀援前行……一路伴随的,除了官兵的监护,就是山风林涛的呼啸,溪流瀑布的喧哗,苍鹰野兽的呜叫,还有人群中不时发出的啼哭和呻吟。 这一批人里就有裴寨村的祖先。 裴寨人的命运,早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与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因此,一部裴寨村史也是一部家国史。 明朝初年,旱涝饥荒,河道决口,村庄多成荒墟,加上“兵戮河南,赤地千里”,河南、山东和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当时的山西,因为易守难攻,风调雨顺,保得了一方富庶太平。于是,中原一带百姓纷纷逃人山西,致使人满为患。 为了均衡人口、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妓、明成祖朱棣三任皇帝,实行大规模移民,历时47年,完成了“明初大移民”——当时朝廷规定,山西人口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向河南、河北、北平、山东一带移民……而且颁布优惠政策,分发棉衣、银两、耕牛和种子,土地“自便置屯耕种”,免除三年赋税,促使移民垦田。 山西的移民,一般是在秋收之后动身。留在当地的骨肉亲人,执手牵衣,挥泪而别。移民扶老携幼,从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集中到洪洞县广济寺,领取凭照和川资……广济寺边那一株大槐树,张开的树冠仿佛母亲的怀抱,枝头的老鸹窝悬荡着乡愁,成了生命原乡的象征。 裴寨人的祖先,是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出发的最末一批移民。捱到最后,不得不上路了。泪眼之中,桑梓故土渐去渐远,最后留在记忆中的,只有那一棵悬挂着老鸹窝的大槐树…… 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记载,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蔓延分布于中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尤其是河南、山东一带。比如,河南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地,据说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初大移民时期建立的…… 从山西高原到华北平原,太行山纵贯其间,峰高人云,飞鸟难过。不过,幸好还有“太行八陉”……八百里太行山脉,自然横断出了八道山口。自春秋时期起,这些山口形成了八条古驿道,由南而北依次是: 河南境内,济源的轵关陉、沁阳的太行陉、辉县的白陉; 河北境内,磁县的滏口陉、井陉县的井陉、蔚县的飞狐陉、易县的蒲阴陉; 北京境内,昌平的军都陉。 辉县的白陉,是深谷悬崖之间铺凿的一条驿道,窄处可容匹马,宽处也可走车……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西边,移民们通常会东去长治,进入白陉,南下壶关、陵川,经过晋豫边界的孟门关,从河南辉县的白陉东口出山,进入中原。 然而,裴寨人的祖先们,似乎抄了一条近道,没走白陉驿道南下,而是径直向东,选择了一条更加险峻崎岖的小路。餐风宿露,筚路蓝缕,终于翻过了太行山的重峦叠嶂。他们没有奔向坦阔的平原,就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南林县停下了脚步。 林县,古称林虑,今为林州市。城南40多公里的临淇镇,山清水秀,林茂粮丰,是淇河边上的一座西汉古镇。它西邻辉县,南邻卫辉,东邻鹤壁,是“鸡鸣闻四县”的交通商贾之地。裴寨人的祖先就在临淇定居下来,耕田种地,生儿育女,渐渐成为一个热闹家族。 P18-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