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京剧谭门(卷3) 梨园翘楚谭元寿

京剧谭门(卷3) 梨园翘楚谭元寿

  • 字数: 2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本豪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351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剧谭门》的第三卷。本卷着力书写以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为代表的谭家近三代人尤其是谭元寿的艺术成就、生活轶事和高尚品德。具体包括:谭元寿审时度势,成功塑造了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主角形象,书写了一部中国戏曲的时代经典。谭孝曾拒绝了移居加拿大的高额诱惑,全身心地投入继承和发扬谭派艺术事业,成为中国京剧院的当家老生。年少的谭正岩,深受谭门的艺术熏陶,摒弃纸醉金迷的明星之路,一心致力谭派京剧艺术的打造与创新,不骄不躁地奋力前行。本卷还简单介绍了谭门媳妇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及其他谭门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以及谭派相关的其他逸闻趣事。
作者简介
陈本豪,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协主席团委员,江夏区文联驻会副主席。区政协常委,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无党派民主人士。自20世纪末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尤以散文见长,兼写诗歌、评论、小说、寓言、报告文学等。作品曾在《芳草》《长江文艺》《读者》《散文》等30多家省市和重量刊物发表两百余万字。多篇散文入编《长江文艺60年散文卷》《2003年中国年度很好散文》《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读者十年精华文丛》《散文海外版》《南方文鉴》《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等多种国内外名家经典文集。已出版《沃野》《秋声》两本散文集、《与教育约定今生》一本长篇报告文学集。曾荣获2006年武汉拥有突出贡献作家奖、小说《长尾巴的小姑娘》获《中国作家》二等奖。在建国六十周年时,入编湖北百位名家展系列。
目录
序 谭元寿
1 年少百岁
回购英秀堂
年少百岁
谭元寿科班岁月
唱响大上海
拜师李少春
2 青春火热
练声与闯荡
小团大演
血泪浸泡的记忆
天蟾福地
3 谭门之光
谭元寿与沙家浜
精演黄天霸
平沙生论《打金砖》
“”前后
光泽边寨
音配像工程
4 阳光雨露
小小谭
人之初
阳光风雨路
一语联姻
大家里的小家
5 时光密码
天天向上
少年脚下
《非常家庭》
三代同唱《定军山》
德宽于善
6 季节如常
情爱袈裟
平常交往平常心
荣辱与共
战略转移
7 艺海观潮
大婚小办
我为京剧而生
破冰之旅
从艺术教育说开来
规矩、仁爱与敬业
健康之源
8 京剧国宝
走近巅峰
舞台风韵
阎桂祥表演艺术
六十余载话当年
京剧才是国宝
参考文献
后记 因喜欢而爱
附录 谭氏家庭世系谱表
摘要
     回购英秀堂 北京大外廊营一号英秀堂,京剧谭门之家,谭鑫培耗尽心血创建的谭家基业,谭派艺术的发祥地。无论是戏剧界中人士,还是热爱谭派的观众,如有幸走进英秀堂,就是一种骄傲与荣光。英秀堂,给谭家人带来的不仅是光鲜与荣耀,还有那份不愿对外人言说的心伤与沉痛。英秀堂曾被分家变卖长达十年之久,当年身陷旋涡的谭小培,那种难守基业之痛,使他终生不能忘怀…… 老北京人都知道,和平门外的虎坊桥,当年的确有过一座桥,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虎坊桥东边为珠市口大街,西边为骡马市大街,北边紧临琉璃厂与和平门,南边连着虎坊路和黑窑厂,还有那些不复留存的窑台。历经岁月沧桑,虎坊桥完成了通达的使命被拆除,而今早已改建成一个直径20米左右的转盘。在转盘的东北角,有一条自西南通往东北方向的樱桃斜街,顺着此街前行,穿过梨园公馆步入东北方向的铁树斜街,入眼即是大外廊营胡同,大外廊营一号英秀堂就坐落在胡同口。 胡同北口的大外廊营一号英秀堂——谭家几代人的居住地,大门口外至今还存留一个谭门第二代谭鑫培的拴马环。该环直插墙里,与墙体凝成一体,到谭门第三代,拴马环已成了一种装饰与历史见证。爱玩车又时髦的谭小培,是京城最早的有车族之一,他购置了一台英国造蓝色摩托,每天屁股后冒着烟雾进出,从此告别了骡马车,自然用不着拴马了,但拴马环依然保存而未废除。谭小培不仅购置了摩托,又率先购进一台美国产雪佛兰轿车,为京城市民所瞩目。他时而开着雪佛兰进出英秀堂,时而骑着轻便的摩托,以飞快的速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兜风,出尽了风头。 谭鑫培夫人生有八男二女,杨月楼去世时又将其子杨小楼托付给师弟谭鑫培,后被谭鑫培收为义子,在旧时中国,谭家也属一个少有的超级大家庭。在谭鑫培当红时期,他以重金购进这座大院,经过几番设计修建,除了那栋标致性的两层小楼为谭鑫培居住外,其余四十六间半为八子二女分住,一直延续到谭门第六代。在“”扫除四旧中,谭家人含泪搬出英秀堂,住进了拥有红色名字的红霞公寓。前些年落实政策,北京宣武区政府在谭家老宅门外拴马环左边,挂上了两块黑底蓝字的“大外廊营一号”和“谭鑫培故居”的标牌,常常有人慕名前来观瞻。现在的大外廊营一号,由北京市政府出面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居民们悉数迁出,将谭鑫培故居全部收回,以做文物保护。政府曾经派员找谭家商谈财产返还一事,谭家人却高姿态地婉谢了。既然政府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建设“谭鑫培博物纪念馆”,谭家人对此感激不尽,再无返还之想。 谭鑫培,当时的京剧界第一人,被称为“伶界大王”,因为他的影响开辟了一个谭鑫培时代,戏剧界中很多名家包括余叔岩、杨小楼和梅兰芳三大贤,均得到谭鑫培亲手栽培与提携,还有众多正式与不正式拜师门下的徒子徒孙,真谓之桃李满天下。那时前来朝拜与到访的人络绎不绝,英秀堂几乎天天门庭若市。谭鑫培逝世后,谭家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曾经代表谭家飞黄腾达的祖居英秀堂,也变成了顺天医院的资产。其间的经历,实在令谭小培不堪回首。 谭鑫培临终前,特意将谭小培和一众儿孙叫到面前嘱咐说,我一生确实收获颇丰,但为了给谭家后代造福积德,在历次赈灾与拜佛中早已花去十之六七,现在能留给你们的钱财就不多了。在我走之后,你们千万不要分家,一定要团结,坚守一个大谭家。如果合在一起,家中积蓄足以供你们养家糊口。如果都分开单过,财力恐难支撑。英秀堂虽然是谭家的住宅,其实就是谭家的祠堂,列祖列宗的牌位都供奉其间,你们要力保谭门香火鼎盛,一不能分家,二不能将祖业外售。令人遗憾的是,谭鑫培逝世以后谭家的大旗怦然倒下,当家之人谭小培则力不从心,面对兄弟姊妹们日益加深的矛盾,分家的趋势不可阻挡。虽说谭鑫培将持家的权力交给了谭小培,但在长兄如父的中国传统旧制下,面对几位兄长的分家要求,谭家只得将祖产变卖平分,谭小培对此欲哭无泪。 在谭鑫培时代,偌大的北京城里流传着“有书皆作序,无腔不学谭”的名言。在京城名土狄楚青的《庚子纪事》中有云“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谭鑫培当时的名声之大和谭家的风光,在北京城里无与伦比。自从大外廊营一号门前挂上“顺天医院”的牌号之后,不只是谭家人感到心酸与凄凉,即使是路过此地的人,都不由得面对谭家老宅发出一声叹惜。“千里搭凉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啊。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