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

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

  • 字数: 37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强 著
  • 出版日期: 2016-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824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3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伪善对现代道德生活的毁灭性打击在于,它中断了伦理道德的辩证发展,因而致使良善生活目标成为虚无,使传统形而上学向上向善的社会历史观受到颠覆。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伪善同现代社会转型的价值重构与秩序重塑的观念、思想资源紧密结合,但这并不是说现代启蒙思想资源就不值得辩护,果断割弃或舍弃就可以解决问题。伪善的重审需要重返道德启蒙时期,重启古典道德哲学资源。这不是“乡愁式”的浪漫主义批判,祈求回到本真性的自然生活;也不是“后现代式”的自我消解,在回避、躲避崇高中寻求自我安慰。求善的基础在于求真,而求真的现代人的精神实践历程,经历了从知性到理性,从实践理性到辩证精神,从善恶两极到扬善抑恶的过渡。伪善的形而上学回溯与再审,揭示出伪善既是道德的优选敌人,它“中断”了人们向善的可能;同时也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中介环节,揭示了道德生活的辩证法,展现了人类走向真善、至善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王强,副教授,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师,主要从事道德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两项,多次荣获江苏省、上海市社科联很好学术论文奖。
目录
引论
一伪善问题的学术综述
二伪善问题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困境
第一章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前提
第一节历史类型
一道德理性主义
二道德精神的现象学
三道德人格主义
第二节哲学认识论前提
一至善的本体预设
二一元论的求真思维
三伪善的道德语言
第三节内在逻辑及其形态演进
一主观性形而上学形态
二“主观性”向“客观性”的过渡形态
三客观性形而上学形态
第二章主观性形态(一):道德意识的分化与规定
第一节伦理实体的知性意识
一伦理的实体性世界
二善的本体规定
三善之自然与人为
第二节道德主体的反思意识
一现代道德反思思维的起点
二善的自我规定
三善之本然与实然
第三节道德经验的直观意识
一否定、分裂的道德经验
二善的生活“原态”
三善之自然与精神
第三章主观性形态(二):道德意志的逻辑局限
第一节道德行动逻辑的优先性及其界限
一作为过渡的“行动理性”
二否定性的伦理行为
三无法超越“思”的道德行动
第二节传统形而上学对行动逻辑的否定
一求善的目的论伦理学
二无恶的道德世界
三道德行动“主观性”界限的揭示
第三节道德行动的形而上学悖论结构
一道德实践理性的逻辑悖论
二客观伦理世界的实存悖论
三伦理生活世界的生存悖论
第四章过渡性形态:道德精神发展的“中断”
第一节道德心理上“改恶向善”的中断
一道德行为的主观动机
二恶的嫁接与心理掩饰
三改恶向善的“中断”
第二节道德意识上“自欺”的可能
一和解的道德行动经验
二行为的“为他性”欺骗与“外在性”自欺
三伦理行为向外超越的“中断”
第三节道德精神上“同一性”的分裂
一工具化的道德实践
二道德价值非人格属性的表现
三道德价值经验感受的中断
第五章客观性形态(一):人格化现实
第一节从“宗教罪”到“道德恶”的转换
一《圣经》中的“第一桩罪”:先验的人性结构
二罪的伦理化转向:道德主体的诞生
三从人性恶到世界恶:伪善逻辑的弥散
第二节伦理实体性的个体呈现与异化
一法利赛人与乡愿之徒
二伦理实体性向主体性转变
三从律法之恶到教会的异化
第三节从“特别恶”到“平庸恶”的现实
一伪君子与异化的人
二从理性批判到世界批判
三从人性之恶到制度之恶
第六章客观性形态(二):社会化现实
第一节现代世界“脱罪化”的个体行动
一道德角色现实行为的欺瞒
二无责任的服从
三无反思的平庸个体
第二节作为“虚假外围”的生活世界
一虚假外围世界的两种路径
二生活世界的制度化与技术化
三伦理同一性基础的抛弃
第三节政治世界中道德实践的异化
一政治认同对道德认同的优位
二从宗教罪到社会恶的转化
三道德真空中的恶
结语伪善谱系的揭示及其意义
一伪善的“谱系”形态
二道德精神发展的内驱力
三作为道德存在者的坚守
参考文献
学术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