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心学"必修课 "三个为什么"100问

  • 字数: 44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489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本书是一部权威的通俗理论读物,读者对象为青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及广大党员干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理论专家联袂编写。本书系统阐述了“三个为什么”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解答了读者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作者力求用准确、生动、简练的语言,针对读者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阐明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书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及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培训的生动教材。
目录
第一部分 旗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1.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
2.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用“马克思”来命名?
4.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5.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大历史贡献?
6.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宗教?
9.为什么产生于17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10.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1.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资本主义一定灭亡?
1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处于什么阶段?
14.怎样看待空想社会主义?
15.为什么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16.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7.西方国家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1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都是具体的?
19.《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是消灭一切私有财产吗?
20.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
2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2.我国新阶段还存在阶级斗争吗?
2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吗?
24.为什么说“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论是荒谬的?
25.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26.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吗?
27.如何看待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28.为什么马克思曾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29.为什么说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那个时代?
30.人工智能将对人类解放事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与“魂”是什么?
32.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3.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 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4.如何理解“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立足点”?
35.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3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7.如何理解“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38.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9.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40.如何理解“全过程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
41.如何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4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3.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4.为什么说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
45.为什么说中国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46.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哪些事件中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47.如何在把握“优选实际”的前提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8.“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49.我们何以道路自信?
50.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
51.如何坚定道路自信,发挥中国优势?
52.如何理解“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53.如何理解坚持道路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关系?
54.如何理解“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55.中国道路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