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

  • 字数: 10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曾刚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030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1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央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战略部署的成败。这本由曾刚、王丰龙、滕堂伟等著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在陆大道院士、陈吉余院士、Harald Bathelt教授等靠前外专家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优选趋势与中央部署、国外经验与长江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了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并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化、驱动因子与制约因素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供政府、企业、学界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曾刚,196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1982,就读于湖北大学地理科学系,留学于德国吉森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目录
第一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已成国际共识
二 国家区域战略部署要求区域协同发展
三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评价方法
一 科学基础与理论依据
(一)增长极理论
(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二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二)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三)国际性与地方性相结合
三 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科技创新指标
(三)交流服务指标
(四)生态保护指标
四 指标计算与赋值方法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一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 长江经济带专题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科创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交流服务能力排行榜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协同能力排行榜
(五)不同领域协同能力的相关关系
三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变化情况
四 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空间分异
第四章 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治理委员会
二 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建立长江流域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之间的协作网络,将绿色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二)启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跨界共享试点,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绿色技术共享机制建设
(三)启动长江环保信息库建设,推动科学决策和环保信息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构建横向水生态补偿/交易框架,切实解决上中下游无序排污导致的水环境持续恶化问题
三 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
(二)协调不同层级的产业基金,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功能性战略互补功能,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四)加强产学研用联盟建设,促进产业互信、互惠、合作机制的形成
四 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分层协同发展机制
附录1 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基于要素的区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一)ISO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际标准(2014年)
(二)西门子和经济学人绿色城市指数(2011年)
(三)英国未来论坛可持续城市指数(2007年)
(四)中国国家环保部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建设指标体系(2013年)
(五)美国普华永道机遇城市指数(2014年)
(六)世界银行城市竞争力指数(2015年)
二 基于综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一)欧盟空间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2000年)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测度(2013年)
(三)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指标体系(2016年)
附录2 区域协同发展海外经验
一 欧洲莱茵河生态治理跨国协调管理经验
(一)以国际化、标准化的协同治理确保黄金水道的生态环境压力最小化
(二)以水环境与流域生态协同治理解决生态困境
二 北美五大湖区生态系统协同修复治理经验
(一)一度着火的凯霍加河――五大湖生态系统危机
(二)五大湖生态协同治理模式
(三)其他协同生态恢复行动
(四)五大湖生态协同治理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