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以T大学为例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以T大学为例

  • 字数: 2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汪玉峰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92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以T大学为例》是在本书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值此论文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作者的导师刘基教授。刘老师不嫌弟子之愚钝,收弟子于门下,谆谆教导。导师虽公务繁忙,但对学生的要求却严格有加,论文题目几经导师的指点才得以确定,尤其在调查问卷设计上,当本书作者拿出初稿给导师看时,导师一句,“这么简单的问卷适合做博士论文吗?”导师苛刻的要求使本书作者不敢有丝毫怠慢与马虎,唯恐辜负师命,后来导师给本书作者提出了非常中肯而又关键的修改意见。论文能有今日之成果,离不开导师的辛勤培养,培养教导之恩,怎一个谢字了得。
作者简介
汪玉峰,男,甘肃天水人,1976年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天水师范学院教师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完成重量项目1项。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政治辅导员、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多维视域下人际交往的理论分析
(二)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三)大学师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与调适研究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研究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可能的发展空间
四 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法
(四)观察法
五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调查说明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交往
(二)人际交往
(三)人际关系
(四)社会互动
(五)大学生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意义
三 人际交往研究的多学科透视
(一)心理学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
(二)社会学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学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
(四)管理学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
四 人际交往的结构剖析
(一)人际交往的静态结构
(二)人际交往的动态结构
五人际交往的功能探究
(一)人际交往的个体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信息
(一)性别比例
(二)民族比例
(三)年级分布
(四)专业分布
(五)贫困生比例
(六)城乡比例
(七)是否为独生子女
(八)健康状况
(九)学生干部比例
(十)性格比例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积极性的方面
(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
(二)人际交往的独立性增强
(三)人际交往中主动性增强
(四)恋爱观念和动机趋于理性和成熟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二)师生人际关系比较疏远
(三)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五)人际交往的圈子比较固定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 个体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个体生活经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个体择友标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单亲家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理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 学校及周边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校园周边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四 手机、网络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二)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对策和路径
一 遵循人际交往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二)尊重性原则
(三)真诚性原则
(四)宽容性原则
(五)互利性原则
二 优化人际交往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文化环境
(三)创设大学生健康的虚拟交往环境
三 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
(一)对话模式
(二)关怀模式
(三)激励模式
四 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
(一)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三)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五 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克服对人文教育狭隘性的认识,提倡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二)制度上进行合理引导,保证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人文教育应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结合
六 进行人际交往艺术指导,规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
(一)人际交往中的语言沟通艺术
(二)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沟通艺术
(三)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七 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心理
(一)健全心理咨询机制,使大学生心理咨询走向制度化
(二)加强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适应大学生心理多方面的需求
附录1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