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研究报告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研究报告

  • 字数: 7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曾刚,王丰龙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4765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延续2016年以来报告的思路和框架,本报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四大领域构建了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并响应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增加了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利用自然断裂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规模—位序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和莱茵河流域协同发展的异同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根据协同发展能力在空间上连续多年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态势,且生态与经济、交通和创新发展之间一直未形成良性互动;与莱茵河流域相比,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呈现以上海为龙头的单中心特征,区域整体的协同质量和效率仍待提高。报告提出了建立顶层协调机制、出台《长江法》、建立长江生态保护基金、发挥城市群带动作用等建议。
作者简介
曾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王丰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滕堂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目录
第一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城市协同发展是全球各大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城市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城市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一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三)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二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科技创新指标() (三)交流服务指标() (四)生态支撑指标() 三计算过程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长江经济带专题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科创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交流服务能力排行榜()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协同能力排行榜() (五)不同领域协同能力的相关关系() 三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集聚效应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异质性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划分() 第四章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建立权威、高效的顶层协调机制() 二加快出台《长江保护法》,推进长江保护法制进程() 三建立长江生态保护基金,利用市场机制助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四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依托城市群协同带动流域协同发展() 五建立基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耦合的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强化协同发展的评估与监督,增强协同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附录1莱茵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比较() 一空间结构:多中心vs单中心() 二经济发展:发展质量vs规模增长() 三交流服务:对外服务vs交通运输() 四生态治理:机构职责单一vs全流域 协调() 附录2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演变 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