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质量与市民化

社会质量与市民化

  • 字数: 28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徐延辉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539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将社会质量与农民工市民化联系起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讨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升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性。本书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首次将社会质量理论引入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当中,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第二,首次将社区公民身份引入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探讨了社区公民身份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第三,首次将社会弹性引入研究框架,创造性地将社会弹性分为机会公平、心理弹性等几个维度,探讨了社会弹性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 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近期新进展

二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及其进展

三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第一节 社会质量理论

一 社会质量理论的内涵

二 社会质量理论的拓展

三 社会质量的经验研究

第二节 社区公民身份理论

一 公民身份理论及移民公民身份

二 公民身份理论与农民工市民化

三 社区公民身份

第三节 社会弹性理论

一 弹性概念及其演变

二 弹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三 社会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策略

一 理论框架

二 分析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 资料收集及样本概况

二 分析模型

三 篇章结构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二 农民工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农民工总体市民化进程测度

一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相关研究

二 农民工总体市民化进程测度

第三节 分维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

一 经济生活市民化

二 生活保障市民化

三 就业方式市民化

四 社会关系市民化

五 心理认同市民化

第四章 社会质量与农民工市民化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变量的操作化

一 研究假设

二 变量的操作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 社会经济保障与总体市民化进程

二 社会经济保障与分类市民化进程

第三节 社会凝聚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 社会凝聚与总体市民化进程

二 社会凝聚与分类市民化进程

第四节 社会包容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 社会包容与总体市民化进程

二 社会包容与分类市民化进程

第五节 社会赋权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 社会赋权与总体市民化进程

二 社会赋权与分类市民化进程

第五章 社区公民身份与农民工市民化

第一节 农民工与社区公民身份

一 农民工的社区生活状况

二 农民工的社区公民身份诉求

第二节 变量的操作化

一 公民身份操作化相关研究

二 变量操作化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发现

一 社区公民身份与总体市民化进程

二 社区公民身份与分维度市民化进程

第六章 社会弹性与农民工市民化

第一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社会弹性及其内涵

二 社会弹性的测量维度

第二节 变量测量与分析策略

一 变量测量

二 分析策略

第三节 研究发现

一 社会弹性与农民工市民化总体进程

二 社会弹性与分维度市民化进程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

一 城市环境评价

二 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 城市定居意愿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二 变量的操作化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社会经济保障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二 变量操作化及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四节 农民工市民化客观维度的考察

一 劳动就业

二 休闲与消费

三 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

四 住房与公共服务

第八章 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构想

一 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本要义

二 我国的包容性社会政策实践

三 以包容性发展审视市民化政策

第二节 社会质量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 提升社会经济保障水平

二 培育社会信任氛围

三 提高社会体系开放性

四 塑造积极的行动主体

第三节 社区公民身份与市民化

一 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二 提升社区社会工作水平

三 增强农民工社区参与权利和能力

第四节 社会弹性与市民化

一 社会弹性与社会保护

二 社会弹性与社会支持

第五节 社会工作介入市民化的路径研究

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

二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市民化的策略

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局限

结束语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结论

三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