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研究

  • 字数: 26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傅广宛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918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公民参与的动机、程度、途径、方法以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绩效等可以设立科学的、与实际相吻合的数量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了增强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该书从研究方法的革新入手,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即实地调查涉足六6个省、市、自治区,5000份问卷调查结果则来自于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基础上,在量化层面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展开讨论。目的在于从纷繁复杂的公共政策现象中抽象出能够准确反映政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获得其它研究尚未涉足的、经由数学方法推导而来的,并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以有利于推动该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对目前国内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作者简介
傅广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公共行政系主任。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全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共主持国家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五50余篇,出版著作8部。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状况的梳理与评述
三主要研究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四研究方法、路径及框架
五研究范围、使用材料及创新
第一章政策制定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背景与功能
第一节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背景
一人民主权思想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二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三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第二节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实背景
一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现实空间
二经济全球化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组织基础
三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意识
四公民文化程度提高影响了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关注度
五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便捷互动条件
第三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非线性功能
一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的非线性功能
二提高政策合法性的非线性功能
三强化公民监督的非线性功能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基本认知
第一节调查的基本设计
第二节调查的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的代表性
二样本的均衡性
第三节公民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关注度
一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关注度和淡漠度
二关注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过程呈现类似抛物运动规律
三年收入与关注度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四文化程度与关注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五职业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关注度的影响
第四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机
一政治制度对于公民参与动机的影响
二社会性别对于公民参与动机的影响
三文化程度对于公民参与动机的影响
四年收入对于公民参与动机的影响
第三章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形态研究
第一节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的第一渠道
一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社会性别对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渠道的影响
三文化程度对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渠道的影响
四年收入对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渠道的影响
五年龄对于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渠道的影响
第二节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频次分布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频次分布概述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频次的纵向分布
三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频次的横向分布
第三节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主要类型研究
一按照结果取向划分
二按照参与过程划分
三按照参与动机划分
四按照参与主体划分
五按照参与阶段划分
第四章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形态研究
第一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二社会性别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三文化程度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第二节公民参与的途径研究
一公民表达政策建议的高度偏好途径
二公民表达政策建议的普通偏好途径
三社会性别对公民参与途径的影响
四文化程度对公民参与途径的影响
第三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绩效
一社会性别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绩效
二文化程度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绩效
总结与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主体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