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共性哲学 人的共同体的发展

公共性哲学 人的共同体的发展

  • 字数: 27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郭湛 等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524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对社会公共性的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历史变化的基本脉络,就是在主体性发展前提下的公共性建构。本书首先对哲学视野中的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问题的由来、人文世界的公共性意蕴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实现和历史发展。在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关注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转向后,对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作了结构层次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起着维护和建构的作用。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世界范围内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日益突出。共同体是公共性的存在。在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保障。面向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应该是公共主义的发展观。我们需要有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公共性哲学,引领人类走出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共同创造和享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公共性的人文世界。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言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1
第一章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5
一公共活动领域的公共性/5
二社会生活秩序的生产和供给/7
三国家、政府职能的公共性质/9
四市场经济社会的公共性前提/10
五当代社会对于公共性的需求/12
第二章公共性问题的由来和发展/15
一公共性问题的产生/16
二公共性问题的凸显与困境/17
三公共性理念的历史检视和当代重建/20
四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基本原则/23
第三章人文世界的公共性及其诠释/25
一“公共性”概念的历史考察/25
二公共性的当代意蕴/30
三当代公共性发展面临的问题/35
第四章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37
一公共利益的产生/37
二公共利益的实现/40
三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和实现/43
四公共利益的历史发展/46
第五章哲学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走向/50
一理论与实践/50
二存在与规律/55
三主体与活动/58
四生产与发展/61
五文明与交往/64
六主导范式的转换/66
七哲学的公共性转向/67
第六章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70
一人的社会关系与公共性/70
二共在性、共处性、共和性/72
三公有性、公用性、公利性/73
四共通性、共谋性、共识性/74
五公意性、公义性、公理性/76
六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77
第七章人们的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79
一存在与意识:社会的公共性/79
二人的社会和自然的公共性存在/81
三对公共和公共性的意识/83
四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性/84
五无产阶级与社会公共性的发展/86
第八章作为公共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88
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形态的公共意识/88
二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亟需哲学社会科学引领/91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待/95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99
五主体性和公共性:话语体系建设两个维度/101
第九章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与公共性层面/105
一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105
二当代社会话语体系建设意识的觉醒/109
三历史性和世界性:话语体系发展的趋势/111
四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层面/113
五话语体系建设的公共性层面/116
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118
第十章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的维护和建构/121
一社会公共意识与公共存在相互作用/121
二个体群体:确立公共价值追求和评价体系/125
三社会国家:建构秩序规范和维护公共利益/127
四人类整体:聚集历史合力的命运共同体/131
第十一章阶级性与公共性:《共产党宣言》双重意蕴/136
一从历史上的阶级到当代的阶级/136
二资产阶级公共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危机/138
三无产者的阶级性和公共性与未来社会/140
四社会公共性变革及其措施的实质/142
第十二章公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145
一原有社会理论与现实矛盾的破解/145
二公共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146
三现代社会中的两种公共主义/147
四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更高程度的公共主义/148
第十三章面向未来的公共主义发展观/150
一公共主义发展观:概念和特征/150
二公共主义发展观的出场语境/153
三发展观上的基本范式转换/155
四公共主义发展观的现实基础/157
五实现公共主义发展观的路径/159
六公共主义发展观的时代表达/162
第十四章人类命运共同体:坐标、基础与意义/165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坐标/165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167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169
四治理的根本:共同体、公共性及其发展理念/170
第十五章社会进步中当代中国人的发展/174
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74
二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177
三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79
四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个性阶段/181
五自由时间: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183
六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与历史使命/185
第十六章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190
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性/190
二富强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范畴的界定/193
三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误区/195
四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之路/198
第十七章文明复兴:当代中国问题核心/201
一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201
二哲学思想对中华文明演进的影响/203
三围绕文明复兴的“中国问题”群/204
第十八章走向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206
一“人化”之文化与文明/206
二中华文明及其拥有的理念/209
三中华文明的理念系统/212
四中华文明使命:和平、发展、合作、自在/217
第十九章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221
一传承、创新和引领:中华文明复兴要义/222
二超越资本文明:中华文明复兴核心取向/225
三创新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复兴历史责任/228
四立足现实,解决问题,创新发展/230
结语实践铸就中国道路自信/233
一问题实质:中国道路的选择或创新/233
二40年实践检验中国道路正确性/235
三道路自信与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236
主要参考文献/238
附录1从主体性哲学到公共性哲学——访郭湛教授(刘诤)/241
附录2郭湛:以赤子之心爱哲学以学者之责观社会(阴志瞡刘寒青)/248
附录3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明——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韩雪青)/254
附录4思想理论创新:从前提走向前沿(郭湛)/266
后记/2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