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研究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研究

  • 字数: 32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郭卫华著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2848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3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中,理性的滥觞,特别是经济理性、科技理性的共生互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情理相分的现代文明模式又使人类陷入到“碎片化”的道德困境中。人作为有精神需求的生命存在,其本性在于对“同一性”的追求和获得。而人如何从个别性的存在成为“同一性”的生命存在,都必须依托人之精神结构中的三大精神因子:理性、情感和意志。由于意志缺乏相对的独立性,需要理性的引导,同时情感又与意志的功能相通,因此在道德哲学的人性基地中,“理”和“情”成为更具意义的精神因子,并成为人之“同一性”追求的主要精神动力。而对“理”与“情”以及二者关系的文化设计成为中西方文明的重要差异:西方形成了以理性为主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立足于中国血缘文化传统,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展现出与西方文化样态相迥异的中国话语形态与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
郭卫华(1978-),女,河北定兴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伦理学研究、西方哲学里的伦理学研究。主要著作:《论黑格尔的德性观》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导言人类如何走向美好
上篇 “情”一“理"的精神形态
第一章 “情”一“理”的道德哲学形态
第一节 伦理、道德、道德哲学
第二节 “理”与“情”的道德哲学本性
第三节 “情”与“理”的三种道德哲学传统
第二章 “情”一“理”的历史哲学形态
第一节 西方情、理二分的道德哲学传统
第二节 中国情理合一的伦理传统
第三节 近代西方理性精神与中国情理精神传统的文明撞击
第三章 “情一理”的儒家伦理精神形态
第一节 “伦理世界”的情感逻辑
第二节 “道德世界”的情理机制
第三节 “情理合一”的伦理精神境界

中篇 先秦儒家的情理主义传统
第四章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之源起
第一节 殷周之际中华文明之具形
第二节 春秋时期“情理合一”的彰显
第五章 孔子“礼”一“仁”辩证统一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礼”之“理
第二节 “仁”之“情
第三节 “克己复礼为仁”的情理精神及其实践智慧
第六章 孟子基于向善之情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以“情”论“性
第二节 情理合一的德性结构
第三节 “以德化民”的伦理政治
第七章 荀子“礼以养情”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性情论
第二节 “礼”之情理精神
第三节 苟子道德价值观的情理特质

下篇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的“现代”问题
第八章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及其中国精神
第一节 伦理优先
第二节 “仁且智”的主体精神
第三节 “合情合理”的实践智慧
第九章 现代文明中“情一理”精神链的断裂
第一节 理性居于绝对地位的现代文明后果
第二节 “情”之迷失的现代文明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对情、理相分的辩证超越
第十章 情理主义的现代伦理精神建构
第一节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的冲突与“和解
第二节 后现代道德与先秦儒家情理精神之“价值共识
第三节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之现代形态的建构
结语向“伦”的回归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