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新时代的开端)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杨照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36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赵匡胤为了解决武人专政的问题,采取了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 宋朝的一大特色是武官的文官化,而且其官僚体系也越来越庞大,远胜过往;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在宋朝才可能说出; 宋朝的文人并不需要任何现实感,这让他们得以投身琴棋书画这些比诗词更无实用价值的美学趣味中……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从武将落幕到文人登台
01 我们应该持怎样的史观?
02 明代王学兴起的新解释
03 士商是何时合二为一的?
04 琴棋书画不只是琴棋书画
05 “五代”是五个朝代吗?
06 为什么“十国”比“五代”更长?
07 到处认爹的时代
08 一妻多夫的乱家
09 文人终于熬出了头
第二讲 古老中国开始走向近世
01 贵族制度的崩溃与人民的相对自由
02 自由带来的社会巨变
03 中国历史新的分期
04 唐宋之间的貌合神离
05 科举变得越来越重要
06 考不上科举只能去经商
07 “戏文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08 《金瓶梅》诞生的时代意义
09 士绅代替了贵族
10 由外而内的转变
11 “近世史”的内部分期
第三讲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01 “黄袍加身”的故事
02 “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吗?
03 契丹入侵是有人编造的?
04 一顿饭就把兵权吃没了
05 “杯酒释兵权”仅仅是开始
06 崇文抑武的国策
07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08 宰相权力的削弱
09 再没有人劝谏皇帝了
10 头脑比四肢更优越
第四讲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01 必须遵守的“祖宗家法”
02 狄青被撤的启示
03 岳飞悲剧的背后
04 严防死守的宫禁
05 备受节制的宦官
06 待遇优厚的文人
07 科举取士的隐忧
08 新办法解决不了旧难题
09 审美趣味的大流行
10 “祖宗家法”的利与弊
第五讲 琴——自娱自乐的雅趣
01 文人身份的象征
02 你说的“琴”是什么琴?
03 古代琴谱是怎样记录的?
04 乐器可以分为哪几种?
05 唐代宫廷乐队的组织
06 唐代音乐形式的发展
07 盛唐诗人与音乐的趣事
08 近世宫廷音乐的没落
09 只给自己听的音乐
10 从文人雅趣到市井生活
11 音乐与戏剧的逐渐融合
第六讲 棋——元关胜负的游戏
01 围棋进入文人教育
02 王积薪闻棋的故事
03 围棋十诀的理论
04 刘仲甫与《棋诀》
05 宋代的围棋诗
06 围棋棋艺的品级
07 不只是好玩
08 比象棋更高级
09 启人智慧的艺术
10 文人专享的雅事
第七讲 书——贯注精神的妙笔
01 中国文字的图像性质
02 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03 竹书和楷书的发展
04 蔡襄如何跻身“北宋四大家”?
05 法帖的大量刻印
06 临摹碑帖的弊端
07 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理论
08 狂傲不驯的米芾
09 宋徵宗与他的“瘦金体”
10 在法度中追求自由
第八讲 画——抒写个性的墨戏
01 文人画的构成
02 文人画的三个标准
03 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04 文人画的风格特征
05 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06 从“游观山水”到“书斋山水”
07 形似与神似的矛盾
08 题画诗的产生
09 文人画的核心价值
10 难窥金豹的文人画
第九讲 禅宗——见性成佛的修行
01 禅宗在中国的崛起
02 慧能与《六祖坛经》
03 禅宗传教的艰辛历程
04 佛性之前人人平等
05 不立文字的禅宗
06 禅宗的世俗化
07 破除陈规的教义
08 打倒权威的宗旨
09 棒喝调教的疯狂
10 禅宗向理学思想的转变
11 理学对禅宗思想的继承
第十讲 理学,生命意义的追寻
01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02 钱穆的读书历程
03 宋明儒家的“生命之学”
04 追寻自由的理学精神
05 “华夷差异”和“教理之争”
06 宋代理学要解决的问题
07 理学的基本信念
08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
09 朱熹和陆九渊的分歧
10 理学与佛教的差异
11 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
12 宋代理学的致使缺陷
摘要
     01 我们应该持怎样的史观? 在这套书的总序中,我提到钱穆先生坚持一个人教中国通史的理由与信念,从而以教学讲义为基础,写成了经典的《国史大纲》。如书名标示的那样,这本书采用了条列的“大纲”形式,没有太多的详细推断说明,重点在于书中明确示范了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态度:教历史不应该堆砌史实,而是要呈现历史变化的趋势,并阐释历史变化的意义。 正因为对于历史变化趋势的阐释没有客观标准,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史学家才面临挑战并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位史学家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史观。钱穆那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不能也不应该沿袭现成的、固定的观点来讲历史,必须诚实认真地回到史料,依照你所处理的史料寻找出所需的解释方式与架构,那就是史观。史观很重要,只有将史料以特定观点选择消化过,才成为史学。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当学生的时代,大学里“中国通史”课程理所当然都由一位老师从头教到尾。然而大部分的老师并不了解如此授课的用意及困难,他们所教的历史缺乏观点,只是堆积了大量史实,其中有些甚至是留下来的传统说法,未曾经过严格的检验。很不幸,那个时代虽然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上一年的“中国通史”课程,却很少有人会因此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也很少人因此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反而给很多人从此留下了历史很无聊,中国历史与自己和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印象。 援引钱穆先生作为我讲通史的典范,重点在于凸显观点与解释,但绝对不表示我有和钱穆先生一样的史学储备。钱穆一辈子浸淫在第一手的传统史料中,博闻强记,通过大量阅读、比对,从中得出了原创性的结论。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是钱穆通读了现存所有的先秦史料,经过细密比对,将春秋战国的人与事以编年的形式排比出严谨的先后顺序,一方面建立在当时流行的“疑古”考据基础上,另一方面屏除了“疑古派”将古史都当作伪造的偏激态度,等于是冷静地梳理零乱战场,开辟了大家可以理性讨论的相对纯净的空间。 我没有钱先生的这种功力,我能做并且擅长做的,是认真阅读并消化《先秦诸子系年》,和其他各家的说法进行比对判断。虽然我大致通读过中国的主要传统经典,但我的中国历史知识主要建构在这些现代的研究成果上。我读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过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可是没读完《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我对宋代、明代历史的了解,毋宁说更受到我的老师林瑞翰、梁庚尧、徐泓等人的启发、影响。 因而我写的这套通史建立在两项阅读假设上:第一是假设读者对于中国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知道汉朝和三国之间的关系,知道汉武帝是谁,知道中国文学目前的主要作家等等;第二是假设读者并不熟悉从民国以来对于中国历史的种种研究结果,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看待中国历史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有了这套书的写法,不多说基本史实,尽量避开大家熟悉和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看法,融会贯通地介绍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界的突破性成果。这里说的“中国史学界”包括了民国时期在大陆的史家,1949年之后到台湾、海外的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循马克思唯物主义进行研究的史家,也包括使用非中文写作的日本、美国、欧洲汉学家们,尽可能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们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的成绩,不轻率质疑批判。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