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

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

  • 字数: 22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程
  • 出版日期: 2015-03-01
  • 商品条码: 978722411299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衙门制度也就是官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千年以来弥漫在中国社会细部的“官本位”文化。
张程著的《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梳理了古代官员从录取到退休的方方面面,读者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的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传统的考据演绎与时髦的通俗写作、严谨的史学关怀和轻松的故事传奇得以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张程
浙江省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读书期间做过古琉球朝贡史和三国外交论文,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埋头中国古代史,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现热衷于晚近中国社会史。
出版有《三国大外交》、《脆弱的繁华》、《中国人本色》、《夺宫》等书。
目录
第一章 科举: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径
第一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吏的职场生活
第一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
第二节 古代官吏的具体工作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
第三章 官魅:全民狂热的原动力
第一节 当官的经济账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三公消费”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
第四章 规矩:衙门里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 绕不开的体制“暗箱”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
第三节 有些事儿比政绩更重要
第四节 为官切忌犯众怒
第五章 捷径:官员任用与升迁的争斗
第一节 古代官场的人脉关系
第二节 官吏的圈子与群体
第三节 “唯上”与“圆滑”
第四节 官场的“名”与“利”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
第一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
第一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
第三节 自古忠孝“两不全”
第四节 腐败是官场癌症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权力规律
第一节 “海瑞一李用清现象”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
第三节 “清官”不一定是好东西
第四节 人生终须一个土馒头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官职表
后记
摘要
    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读书人空怀满腹经纶,徒有一腔抱负,实现不了,只能发发“怀才不遇”、“冯唐易老”的感慨,于人于己都无益。现代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很多,可以经商致富,横跨农工商各业,用金钱来衡量自我价值;可以投身艺术,在歌舞、书画、戏曲等领域里驰骋,张扬个性,追求精神满足;还可以教书育人,在学术殿堂中著书立说乃至开山立派。然而,古代读书人的途径很窄。你去经商,官府对你征收繁重的税赋,将你视为不稳定的低等阶层,老百姓则认为“无商不奸”,把经商致富的人视为“暴发户”、“为富不仁”;你去做工匠、画画卖字或者作曲唱戏,别人视你为贱民,和乞丐同流,还要连累得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你去教书育人做学问,可官学都是政府兴办控制的,里面品级森严,俨然一个小官场,去教私塾则要仰人鼻息,为生计奔波,很难安心做学问。于是,古代读书人可选的道路几乎只剩一条:做官去!只有做官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才有可能让理想化为现实。
     有人说,我不当官,我去做和尚道士,或者归隐山林,总可以吧?且不说大多数的人达不到出家或者归隐的境界,就算达到了你也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官府的人承认你的身份,给你发个度牒,不然的话你就是“野和尚”、“游方道士”;一个是解决吃穿用度的物质基础问题。晋末的陶渊明是读书人归隐的先驱、千年闻名的隐士,可除了最初的三四年光阴,陶渊明归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窘迫,最终在饥寒贫病中死去。没有“阡陌纵横”的经济基础,世外桃源只能是个传说。在古代,出家和归隐更多的是读书人自我炒作、自抬身价求官的终南捷径。
     所以,古代读书人如果不想蹉跎一生、无所作为,就必须去做官。士(读书人)和仕(做官)合二为一。儒家宗师孔老夫子就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三日见不到君主就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亚圣孟子更是大呼帮助君主治乱平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进一步说明:“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也。”(《孟子?滕文公下》)比两位圣人晚些时候的苏秦刻苦学习,留下了“刺股读书”的典故,应该说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但长期没有官做,生活穷困潦倒,“羸滕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连父母兄嫂都不理他,真可谓是孟子所说的无地流民、亡国诸侯。待到游说诸侯成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父母张乐设饮提前走了三十里地迎接儿子。嫂子更是匍匐在地长跪不起。苏秦问嫂子:“大嫂,你为什么前倨后卑,态度反差这么大?”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现在做了相国,地位尊贵,有万贯钱财啊。”苏秦不禁感叹:“读书人贫困的时候,父母不把你当儿子看;发达了以后亲戚都来巴结你。人生在世,权势地位的力量真是强大啊!”有没有做相国,并没有影响苏秦的学问才能,但决定了苏秦的生活境遇,决定了他能否实现心中的抱负。秦汉以来,做官更是成为衡量读书人贵贱荣辱和人生价值的专享标准,成为他人对待读书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读书人全往仕途上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官呢?
     最初的官位是世袭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垄断官职。平民子弟想要跻身官场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骄人的功绩。西汉之后,征辟制兴起,成为世袭制的补充。朝廷可以征召地方贤才,官员可以荐举孝子廉吏做官。征辟制为官场选取了部分德才出众的官吏。但这样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征辟的标准操于权贵之手,得官的人数也很少,对改变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帮助不大。征辟制到魏晋时代被九品中正制代替,人才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九个级别,分别授予官职。权贵家庭把持评定,相互攀附,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了变相世袭的门阀政治。平民子弟的人仕途径依然窄小,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权力垄断官位分配,导致大批身体赢弱、不识五谷、畏马如虎的世族子弟20岁就能登殿人阁,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众,年过三十也仅可补为刀笔小吏,从底层做起。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政治体制本身的新陈代谢。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开放了政权,摒弃了种族、出身、地域、年龄、财富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人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平民百姓。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同时,考试剔除了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和碌碌无为的庸才,能为政治体制补充高质量的官吏。这对政治体制的高效运转和长远发展是有益的。所以,科举制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