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学之思 第3版

社会学之思 第3版

  • 字数: 23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英)蒂姆·梅(Tim May)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7496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齐格蒙特•鲍曼——社会学入门很好读物,全新再版 我们邀请读者,通过本书戴上“社会学之镜”,重启日常生活的历险,去发现那些习焉不察的风景、事件与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社会学家、哲学家,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后现代性及其不满》《立法者与阐释者》《流动的现代性》《怀旧的乌托邦》等。 蒂姆•梅(Tim May),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授,著有《反身性基本指南》《城市与知识经济:前景、政治与可能》《社会研究的议题、方法与过程》等。 译者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学很好奖获得者。曾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访学一年。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致谢
引论:精心打磨社会学之镜
第一编 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与理解
第一章 与他人一起并通过他人来理解自身
第二章 维持我们的生活
第三章 社会纽带:谈论“你们”与“我们”
第二编 选择、背景与挑战
第四章 价值、权力与选择
第五章 馈赠、交换与亲密关系
第六章 身体、性相与健康
第七章 空间、时间与社会动态机制
第八章 文化、自然与地域/领土
第九章 消费、技术与生活方式
第三编 回顾与前瞻
第十章 社会学之镜:回顾与前瞻
思考题与拓展阅读
索引
译者说明
摘要
     第一章 与他人一起并通过他人来理解自身 我们会感受到孤立,孤独,似乎没有能力与外界交往。但我们并不单纯是彼此孤立。我们会讨厌被我们觉得自己毫无控制的周遭环境所约束,也会为了确定自己能够自由而拒绝遵从他人的期待。我们会因为缺乏移动设备上的即时娱乐而表现出沮丧,也会花时间去阅读、消化、讨论与思考。我们需要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不能应求索得,或是以期待的方式被给予,就可能导致失望乃至怨恨。根据具体的周遭环境,同时具有相互冲突的情感,或是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在我们的经验中皆属寻常。人的境况似乎会产生令人困惑的多种状态,既能激发想象与创新,也会导致挫败。 我们的行动会被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如何看待,都是在这些关系中构成的。行动、自我。以及社会认同和理解,都是密切关联的。这些因素受到有关何以为人的通行观念的引导。比如说,我们自由地做出选择,并且基于这些选择行事,以求达成我们的目标。你可以现在站起身来,泡杯咖啡,或是倒杯水,然后再接着读这一章。你也可以选择放弃社会学之思这一计划,着手另一项研习,或是整个儿放弃研习的念头。如果你继续读下去,就是在眼下自己可以采取的几种可替换的行动路线中,做出了一种选择。你以这种方式做出自觉决定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在践行你的自由。 一、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自由 我们周遭环绕的,是个体的特定观念,以及由此生发的他们的行动、选择和不同程度的责任。各式各样的广告就是针对人的渴望,它关联着人在世界上想要得到什么,而这又关联着对于物品的占有。我们被这些说服技术包围,其中充斥着海量的资源,那我们是否还能说,自己的选择是自觉决定的产物,我们以明确而理性的方式加以梳理,然后再决定付诸行动?我们的行动中有许多属于发乎习惯,因此并不受制于有意的、开放的选择。不过,别人也可能提醒我们说,我们一旦做了决定,就得为其后果负责。如此一来你就会听到人说:“没人强迫你这么做,你只能怪自己!”如果我们破坏了旨在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规则,就有可能遭到惩罚。惩罚可以是非正式的约制,也可以是正式的约制。比如说,破坏某个群体的规范,可能导致我们被嘲笑或暂时被受到排斥,或是由于违法而被关进监狱,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权。惩罚之举相当于某种确认,认为我们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在这个意义上,规则所引导的并非我们的行动,而是协调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可以预见我们与他人可能如何行事。这样的定向如果不能就位,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与理解就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我们就有力量通过行事来控制我们的生活。我们既有能力监管自己的行动,又有能力决定行动的结局。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真的是这样运行的吗?比如,或许可以宣称失业纯属有关个人的错,如果这些人足够努力,获取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够自力谋生的。人们当然可以接受再培训,寻找工作,但如果他们生活的地区失业率很高,自己又没钱搬迁,或者有亲友需要照看,那么即使积极寻找就业机会,也没有任何岗位可以提供,或是由于受扶养人的牵累而流动性受限。在许多情形下,我们的行事自由受到我们缺乏控制甚至毫无控制的局面的。有能力改变或调整我们的技能是一回事儿,而有能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则接近是另一回事儿。我们不妨来更详细地谈谈这一点。 以稀缺状况为例。在这类状况下,就像在我们受到他人评判的时候,我们的能力都受到。人们或许寻求同样的目标,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愿,因为达到他们所寻求的东西的渠道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彼此展开竞争,其结果可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可能想上大学,但却发现每一个空位有20位候选人在竞争。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满足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不仅如此,大学还往往要照顾具有某些特定社会背景的候选人,以及与此前上过该校的人沾亲带故的候选人。我们的行动有赖于其他一些我们可能控制力有限的人的评判,但也牵涉到我们的社交网络,牵涉到这些因素如何促动或约束着我们的渴望。制定游戏规则的是别人,充当裁判的也是别人。所以,他们所属的制度/机构行使裁量权,决定了他们的位置,而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就给其他人的自由划出了边界。诸如此类的因素深深影响着我们努力的结果。就此而言,我们之所以变得有赖于别人,就因为正是他们对我们是否足够努力作出判决,并考虑我们是否展示出了适当的特性和背景,以证明我们被接受入学的理据。 P27-2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