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

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

  • 字数: 2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作者: 黄西蒙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08793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天问”“鲲鹏”“天宫”“夸父”“夔龙”“祝融”“嫦娥”…… 提到这些大国重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但你是否想过,这些项目命名背后所蕴含的诗意历史文化? 本书选取了二十二个大国重器项目,将其相关的诗意文化及趣味历史一一道来,让读者以奇特的视角,推开一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大门,感受其中的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解读我国若干项知名“大国重器”项目名称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引,意图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经典文化意象背后的趣味知识,呈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中国智慧,给读者带来思想与文化的启迪。本书选取了二十二个“大国重器”项目的名字,包括天问、嫦娥、鲲鹏、天宫、祝融等,深度挖掘期其命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全书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展现了科技命名的背后,融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中的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黄西蒙,山东济南人,现居北京,青年作家,媒体人,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南风窗》和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发表数百篇文章,已出版作品《历史的风景》。
目录
第一章“天问”火星探测器:追问世间奥妙的千年之叹
第二章“鲲鹏”大型运输机:从逍遥游开始的遐思
第三章“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探寻真理的沉思时刻
第四章“天宫”人造空间站:仰望星空时的丰富想象
第五章“神舟”宇宙飞船:飞天夙愿的艺术表达
第六章“张衡”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探究科学真理的坚定步伐
第七章“风云”气象卫星:历史长河的风起云涌
第八章“昆仑”航空发动机:名山的神秘历史与文化内涵
第九章“徐霞客”保障舰:走遍山水背后的文化情怀
第十章“黄山”护卫舰:徽州风光与文化魅力
第十一章“羲和”太阳探测卫星:从太阳形象到姓名文化
第十二章“夸父”太阳监测卫星计划:不会消弭的坚韧顽强精神
第十三章“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浪漫故事与丰富意象
第十四章“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龙文化的兴起与迷思
第十五章“夔龙”厘米级定位系统:上古传说的千年回响
第十六章“彩云”硬岩掘进机:彩云之南开辟通途
第十七章“天眼”巨型射电望远镜:探索世间无穷奥妙
第十八章“鸿雁”星座系统:徜徉在空中的悠扬旋律
第十九章“祝融”火星车:火神形象的开掘与变化
第二十章“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火眼金睛的形象流变
第二十一章“玉兔”月球车:广寒宫中的生命能量
第二十二章“嫦娥”探月工程:月亮故事的时光回响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第一章 “天问”火星探测器: 追问世间奥妙的千年之叹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同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向天空发射,奔向火星。[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天问”,从文昌迈向更远深空》,2020-07-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009599159329809&wfr=spider& for=pc. ]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这是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关键一步,官方对这次探测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要完成这一目标难度很大,要面对很多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 央视网:《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2021-05-15,http://news.cctv.com/2021/05/15/ARTIipBzUlA8ljsYJvpVPAdC210515.shtml. ] 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传来好消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消息:“‘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人民日报》记录下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截至目前,环绕器在轨运行473天,地火距离3.84亿千米,光行时21分20秒;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174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253米,两器状态良好,各系统工况正常。”[ 《人民日报》客户端:《天问一号环绕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2021-11-08,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355140/6244044. ] 很多人都对“天问”这个名字很感兴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新华网:《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04-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4/24/c_1125900210.htm.]由此可见,“天问”的命名连通古今,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天问”这一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很有趣,它从诞生之初,便展现了世人对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既是我们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也是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 |以长诗追问时光奥妙| 《天问》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每四字为一句,几乎每句都在对历史与自然的奥妙发出疑问或叹息,故而称之为“天问”。但是,《天问》书写的对象距今实在太过遥远,即使有后世学者的解读,我们对很多问题依然相当迷惑。 学者林庚认为《天问》呈现了上古历史,不只是夏、商、周的掌故,更是由此出发,对中华上古文明与传说的书写。《天问》的确提供了很多生动的史料,但它不只是书写历史,还有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宇宙规律的思考。 后世很多读者都对《天问》的创作背景颇为不解,不清楚屈原是在何种情境下写下了这篇千古奇文。在这里,我们采用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中的解释:“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