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09 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09 分裂与互动

  • 字数: 2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杨照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673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此时的中国有多个政权存在,包括西夏、辽、金和宋,最后是蒙古人创建的元朝,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几个政权彼此之间的互动往来频繁,又是如何影响到各自的政策和内部制度。尤其是宋朝这一时期的疲软,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整三百年时间里,两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都是疲于应对,始终未能有很好的方法,而且经常犯一些战略性的失误。同时宋朝的文化优势一直有增无减,以至于使北方王朝的草原个性在和宋的接触中越来越快地消退。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
01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02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二
03 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
04 燕云十六州的关键地位
05 雍熙北伐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
06 赵普如何影响皇位的继承?
07 辽军南下与澶渊之盟
08 天书与封禅也无法提高皇权
09 武将狄青的悲剧
10 士人集体力量与皇帝权力平行合作
第二讲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01 近世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
02 宋代党争:意见之争远胜于身份之争
03 北宋的新“朋党”观念
04 君子党与小人党
05 苏轼:台谏对宰相影响太大了!
06 为什么范仲淹主张给朋党合法性?
07 北宋的保守党和改革党
08 助长党争的一个因素是皇帝
09 “拗相公”王安石的四大罪名
10 党争败坏政治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1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第三讲 从北宋到南宋
01 没有接受君王教育的宋王朝
02 连续几个不愿当皇帝的皇帝
03 从神宗到哲宗上上下下的执拗
04 文人宋徽宗被选为皇帝
05 误判时局,宋徼宗联金攻辽
06 靖康之变:尽量议和,皇帝当人质也同意
07 宋金南北对峙的地理因素
08 岳飞的军事目标从未得到皇帝认可?
第四讲 宋代的城市生活
01 “两税法”和“熙宁变法”
02 从纸钞到白银,近世社会的货币特色
03 南北分工产生的运输和交易需求
04 运输系统发达,北方人吃到南方米
05 从墟市、鬼市到城镇的交易网络
06 为什么说唐与宋所说的“城”截然不同?
07 富人向城市集中
08 全国性市场:谋天下之财,获天下之利
09 到开封相国寺和绍兴开元寺的市集开开眼
10 南宋城市人口比例可观
第五讲 宋代古文运动
01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汴京繁荣景象
02 因科举评分标准,四六骈文仍是文章主流
03 宋初用于社交酬答的“西昆体”盛行
0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05 柳开、石介等论古文:浮华的文辞不足以明道
06 “唐宋八大家”为何是这样的名单?
07 欧阳修:文章没有长远的价值,道理才是永恒
08 以欧阳修为中心的古文运动
09 程颐:沉溺文章会玩物丧志
10 朱熹:欧阳修怎么能与文王、孔子一样看待?
11 道统与文统分离,“语录体”兴起
第六讲 重读宋诗
01 为何相对唐诗,宋诗看上去是被后人忽视的?
02 严羽《沧浪诗话》中“诗必盛唐”的观念
03 古文运动的副产品——江西诗派
04 宋诗的双面性格:学唐诗,打破唐诗
05 黄庭坚在诗中树立的新姿态
06 宋诗特质之一:唐突唐人,破格精神
07 宋诗特质之二:唐诗中少见的悬疑性
08 宋诗运用广泛,规模庞大
09 南宋诗史“四大家”与“江西诗派”无法切割
10 宋诗的能量来源与尽头
第七讲 重读宋词
01 为什么黄庭坚写出了差别巨大的两首词?
02 从词的起源谈起
03 音乐的发展需要“倚声新词”
04 词是男性为女性代言
05 “词”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和歌唱场合的
06 词至南唐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07 宋词对《花间词》与南唐词风的承袭与修正
08 柳永:创造漫词,有了叙事写景的功能
09 苏轼:对词进行革命,打破音乐的
10 周邦彦:承袭柳永,音乐路线发展到很好
11 词的文字性远超音乐性
第八讲 辽、西夏与金
01 从汉末“五胡乱华”开始的民族关系模式
02 耶律阿保机攻河东、代北掳汉人
03 耶律德光南北分政
04 辽军出兵南下,不为土地为什么?
05 辽的衰败与女真崛起
06 女真在灭辽和北宋后如何建立统治?
07 金汉化太深带来哪些问题?
08 富弼与西夏十余次战役竟无一次获胜
09 为什么西夏没有独立的历史记录?
10 蒙古崛起的机遇
第九讲 草原风云
01 传统史学以人写史的问题所在
02 现代史学对个人过度怀疑的偏见
03 在草原混战中出生的铁木真
04 忽里台推举共主,铁木真始称“成吉思汗”
05 军队建设:不信任亲族,不分享权力
06 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的两个原则
07 蒙古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北方的?
08 蒙古出征西亚、中亚的多个后遗症
09 元朝与宋明清有哪些不一样?
10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真正的英雄创造时代?
第十讲 宋元之际
01 蒙元史史料记录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02 成吉思汗是草原最恐怖的力量
03 成吉思汗如何围城和攻城?
04 人口锐减说明了什么?
05 元朝没有中央集权的观念与制度
06 “长子西征”与南下攻汴梁
07 窝阔台为何覆灭金朝却不要土地?
08 从窝阔台开始建立的驿站系统
09 十进制组织与军队动员
10 忽必烈建立元朝
11 忽必烈的军事统治和通商贸易
摘要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一代要有一代的历史”,这话什么意思?如果历史就是过去的事,过去了的不会再改变,那么上一代的历史,就应该和下一代的历史一样啊,为什么说“一代要有一代的历史”?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不会改变,但是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却会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关怀、不同价值观而有所变化。例如说以前我们将历史视为固定、标准的答案来学习,现在我们不这样看、不这样想了。我们发现那些可以被以标准答案的形式背下来的内容——哪一年谁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既然是固定不变的,也就很容易可以查得到,那也就相对不那么重要。 重要或不重要,牵涉到学习历史的目的。学习历史的两个目的,显然都无法借由背诵这些内容来达成。一个目的是通过历史来了解、掌握人类集体经验,让我们今天在生活上有所参考,那么知道宋朝在哪一年,以及是经由谁推翻了哪个朝代而建立的,会有意义、有作用吗?这样的知识会对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待政治、看待社会有帮助有影响?不会吧! 如果要让历史对于现实产生提醒、借鉴作用,那么所需要的不是这样的死知识,而是要从历史中整理出变化的现象与规则,认清人类在过去遇到怎样的事,有了怎样的反应,怎样的动机产生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行为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只有整理出规则,我们才能对比,在今天出现了怎样的事或许我们可以如何反应,或评估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反应而不是那样。有用的、需要的,是归纳后的原理、原则,而不是单纯陈述个案的信息,而偏偏只有后者才能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起来。 不过如果学历史只是为了要对现实生活有帮助,那就不需要学习那么长久、那么复杂的历史内容。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历史里简化归纳后的变化规则,而不需要历史本身。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历史哲学”如此流行,蔚为显学。相当程度上,“历史哲学”就是淬炼历史得到的结果,它告诉人们:不必费那么多时间、力气学历史,只要从历史里榨取出精华就好了,一目了然就知道了历史的律则是怎么回事。 但吊诡的是,风行一时的各种“历史哲学”后来几乎都被扬弃了。“历史哲学”整理了普遍的规律,既然是普遍的,也就是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没有任何一套“历史哲学”能够借由整理出的规律准确地预测未来。毫无例外地,每一条从历史里归纳出的定律,都在时间中被证明是不准确的。 也就是说“历史哲学”纷纷被它们所无法预见的人类行为多样性给打败了。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二 由此浮现出学历史的第二种目的,那就是借由历史去连接人类经验的广度,去感知人类经验的多元多样性。我们只能活在自己的时代里,但我们不是第一代活着的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代。历史的一项作用是向我们全幅显现:人类是多么奇特、独一无二的动物,我们建立了文明,摆脱了本能的约束,创造了其他动物绝对无法比拟的复杂性。自然、本能同质相似性很高,文明却可以天差地别。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