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考古中国 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字数: 36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许宏 等
出版日期: 2022-01-01
商品条码: 9787521736168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1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5位考古学家讲述15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见证5000年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兼顾专业性、通识性、趣味性。 ◆“大遗址”见证5000年中华文明 “大遗址”指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和遗址群。本书所选15个“大遗址”:仰韶村、双槐树遗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宫、良渚、石峁、二里头、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门寺地宫、南海I号、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个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遗址”的重大意义:1.有助于认知中国文化之源2.体现探索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意义3.展现中华文明5000多年连续性的例证4.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活诠释5.中国文明古国、国土大国和文化大国的空间表达,第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例证。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从时间、空间、文化三大维度解读中国现代考古成就 本书收录15项考古发现,从1921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2020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和研究史缩影;从“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学家,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考古发现遗址涵盖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窑址等多种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梳理百年考古脉络,致敬中国考古百年 全书根据遗址的考古发现时间(1921—2020年)编排,是中国百年考古史的缩影。 呈现百年来考古技术的革新。从只有探铲、手铲到海陆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扫描、无人机、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分酷炫。附录中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致敬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填补多项历史空白、纠正历史错误、提出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 一直以来,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及大型水利工程,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 杜牧的《阿房宫赋》家喻户晓,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烧,甚至没有建成; 众所周知,修建长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长城沿线发生的血腥战争却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双方和平相处,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与交流; 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墙的时候,有意识地把玉铲、玉璜、玉钺等器物砌入墙中,符合史书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门、饰瑶台”的记载,石峁是黄帝的都城还是夏都? ◆全书452幅精美图片,种类丰富,具有收藏价值 图片包括一手的考古现场图、珍贵的考古报告、高科技的数字高程模型图、令人震撼的遗址复原图、精心绘制的遗址平面图、遗址实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图,以及网络知名文物摄影师动脉影所拍摄精美文物图等,全彩呈现。多角度展现考古发现的壮美和细节。 ◆每章节附考古科普小知识,轻松打开视野 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包括考古文化命名方法、测年方法、古人吃什么等等,共15条;每一篇以遗址档案开篇,并附相关遗址介绍,如与三星堆遗址有传承关系的金沙遗址,共17处。每一篇附衍生阅读书目,59种考古相关的图书和文章目录。 ◆附百年考古珍贵数据和资料 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30年来300个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5000年来170个全国重要考古遗址,供有兴趣的读者继续探索。 ◆16开锁线精装,赠送精美赠品,考古百年收藏 全彩印刷,可平整摊开,享受考古遗址的视觉盛宴;精选纯质纸张,顺滑不刺眼。 特制考古百年纪念藏书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海报,精美书签(附“12位考古学家说中国”线上试听课一节)。
内容简介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作者简介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师从我国有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并曾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学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队队长。他长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众考古,思维活跃,授课语言生动活泼,深受青年考古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最主要的著作成果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社会学中心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安阳殷墟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资源学院文物专业教授等职。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 ……
目录
总序: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许宏
何为考古? 为何考古? 2
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3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10
全球文明史视角下的古代中国 11
仰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1921) 魏兴涛
仰韶村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9
西水坡M45 :中华第一龙 24
豫晋陕交界:中华文明的初曙 27
双槐树:中华文明的胚胎 29
仰韶文化的传播 32
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1928) 唐际根
殷墟与商王朝:都邑文明 40
殷墟与甲骨文:看不见的大历史与小细节 44
殷墟与青铜器:神秘的青铜王国 50
殷墟是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57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奇葩(1929) 雷雨
“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 62
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68
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 78
阿房宫: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1933) 刘瑞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 89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91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93
在名赋中重读阿房宫 97
从阿房宫看秦汉都城 98
良渚:中华文明 5000 年的实证(1936) 王宁远
何谓良渚:基本概念与认知 107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与成因 112
匠人营国:都邑选址与规划 115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与设计 120
法无定法:考古技术与手段 123
石峁:中华文明的前夜(1958) 孙周勇
30块钱“抢救”回的文物 133
石峁古城与“金字塔”皇城台 140
石峁玉器“藏玉于墙” 150
黄帝都邑抑或夏都? 153
二里头:3700年前的中国第一王都(1959) 赵海涛
二里头是夏都吗? 161
二里头之“最” 164
二里头文化的统治、影响与衰亡 176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1962) 蒋文孝
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国 187
秦始皇帝陵:帝王之都的规划之一 193
外藏系统:秦始皇帝的雄心壮志 195
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1983) 全洪
割据岭南近百年的南越国 217
从未被盗掘的汉代王陵 223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235
法门寺地宫:看得见的大唐盛世(1987) 齐东方
信佛的皇帝 246
玻璃与对外文化交流 253
茶具与茶文化 255
法门寺地宫的其他发现 259
南海Ⅰ号: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李岩
南海Ⅰ号发掘记 271
海上丝绸之路 273
揭秘始发港及目的地 287
海上航行的聚落 292
海昏侯墓:黄金遍地的废帝刘贺墓(2011) 杨军
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 300
海昏侯与海昏侯国 307
海昏侯墓的惊世发现 314
后司岙:解密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2015) 郑建明
皇家御用秘色瓷 328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寻踪 331
窑址考古揭开贡瓷之谜 336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长城(2020) 于春雷
什么是长城? 355
清平堡遗址与明朝边防 362
长城地带与中华文明 371
附录 1 :致敬中国考古人 378
附录 2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2020) 383
附录 3 :中国重要考古遗址(新石器—清) 389
出版后记 392
摘要
何为考古?为何考古? 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这门“无用之学”是一门富于神秘感的学科。它的神秘,在于对未知的过去的好奇。可以说,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是它最基本也是优选的功用。在考古发掘中,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有怎样的意外收获。考古是一门残酷的学问,新的发现在时时地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这恰恰是考古学优选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却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 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它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是百年前才兴起的“舶来品”,属于近代兴起的广义的科学范畴。它不钻故纸堆,而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属于典型的田野派。 读到“考古学”(archaeology),国人马上会联想到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的《考古图》,这是“考古”二字最早的中文出处。但用“考古学”对译archaeology 却是先行接受西方影响又熟谙中国古典文献的日本学界所为,之后,这个词又辗转回到中国,国人当然会有亲切感。 考古人是一群怀有野心的人,他们要通过物质遗存,去探究逝去的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上限是上古的人类起源,下限则可限定为上一秒。除了近代产业考古,你还听说过西方的“垃圾考古学”吧? 不看你的身份证,但如果让我们分析研究你三五天内产生的全部垃圾,我们会提交出一份关于你几乎全部生活信息的系统报告,包含你各方面的隐私。因而,考古学是一门打通古今的学科。我们像侦探,试图把支离破碎的材料,通过逻辑推理甚至想象力,尽可能地拼接,优选限度地迫近真实;我们也像是翻译,把无字地书解读为大家都能读懂的书。 考古是一门本源性的学科,它会源源不断地给其他学科乃至公众提供灵感和给养。考古学号称“文科中的理工科”,它具有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多学科合作是其优选的亮点和长处。“科技使考古插上了翅膀”,是我们最愿意说的一句充满自豪感的话。在本书正文的介绍中,多学科合作实践所带来的丰硕收获比比皆是。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除了丰富你的文化给养,这门“无用之学”还有安顿身心之功效,当我们的视野扩至数千年乃至数十万年,空间上鸟瞰全球乃至更远的星系,身边的小事当然就会被看淡,从而有一种释然旷达的感觉。如果对未来做个预测,那么考古学是否会成为最后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之一? 考古可以认为就是一种高级智力游戏,所以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想它很难被所谓的高新 AI 技术所取代。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考古老兵对自己学科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 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说起来,考古是一门研究时空的学问。百年探索,我们已可以初步把握中国古代文明的时空分布和谱系脉络。 本书撷取了15处大遗址,请14位亲身参与考古工作的考古学家来细致讲解,这是一场饕餮盛宴。这里的“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有学者对这些“大遗址”的重大意义做了提炼:第一是认知中国文化之源的地位;第二是拥有探索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意义;第三是展现中华文明5000 多年连续发展的很好例证;第四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诠释;第五是对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国土大国与文化大国的空间表达;第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相互辉映的典型例证。本书推出的15处大遗址就从各个方面对上述历史意义做了生动的阐释。 ……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今年,正好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本书收录的这 15 项考古发现,从1921 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 2020 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就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与研究史的缩影;从“50 后”到“70 后”的 14 位考古学家,活跃于 20 世纪 80 年代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 从这些大发现中,我们可以窥见若干考古学方法技术的进步,嘉惠学林。譬如,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系第一代“海归”,他在主持安阳殷墟发掘工作之初,就开始安排对遗址进行地形测绘,到了发掘后期的20世纪30年代,殷墟的发掘方法已经由原来局限性较大的窄探沟法改为全面采用大规模探方法,从而发现了大量遗迹现象并基本上摸清了其结构和相互关系。李济先生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中国考古类型学的肇始,而梁思永先生在殷墟发掘中对“后冈三叠层”的判定,则标志着考古地层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是梁思永先生,在总结了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和河南安阳小屯建筑基址 发掘经验的基础上,首次辨识出了夯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存。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我们的前辈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全面揭露面积达 10000 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了。新兴的遥感考古和水下考古,则使得中国考古学进入了“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