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动物王朝 自然选择下的群体智慧

动物王朝 自然选择下的群体智慧

  • 字数: 1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冉浩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07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虽然我们人类标榜自己是社会性动物,但在生物学家眼中,这绝非人类独有的特征,甚至有许多生物看起来比人类更具有社会性。
企鹅聚集区的“托儿所”在成年企鹅外出觅食时,可以为幼小的企鹅提供庇护场所,待父母回来时,幼小的企鹅可以通过声音定位找到家人,从而获得食物,免除被饿死的灾难;白蚁巢内有着明确的分工,蚁后负责繁殖,兵蚁负责防御,工蚁负责劳作和觅食,但令人惊叹的是,整个蚁巢似乎也可以被看成一种生物,蚁垄是身躯,里面的白蚁是血肉,蚁后和蚁王是繁殖奇观,延伸到外面的蚁路是触手,起到获取食物和防御的作用;座头鲸经常会破坏虎鲸的好事,在虎鲸围猎海豹、海狮等动物时出手解救,据说可能是因为虎鲸会捕杀座头鲸的幼崽……
每种动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自然,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繁衍,它们有的结成联盟,有的尔虞我诈。你在人类社会看到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这里全都有。这个迷人又有趣的动物世界有许多我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有许多未解之谜亟待解开。
作者简介
冉浩,动物学者,作家,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课题组成员、顾问,物种网站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已合作发表动物学SCI论文16篇,科学类CN期刊文章超过700篇,出版图书20余册,如《蚂蚁之美》《寻蚁记》《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发现昆虫》《非主流恐龙记》《电影里的科学事儿》等。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蚂蚁之美》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第六届“少年中国”科技少年应读作品。文章多次入选各省市中考阅读试题,并入选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卷阅读材料。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群聚而栖
因而聚群
集体的坚盾
有序的鱼群
银色的闪光
向外的牛角
群体、警戒与安全感
尽职的哨兵
为了我们的餐桌
餐桌旁的巨蜥
河湾的鳄鱼
合作的掠食者
简单合作与群捕
为了倾心的那只
蛙声一片
黑松鸡的表演
审美与品位
小石子与忠贞
一枚蛋的阴谋
“城市”托儿所
漫长的旅行
迁飞的虫
洄游的鱼
迁徙的鸟
东非的大迁徙
前往目的地
第二部分
氏族与王朝
雉鸡家族:聚散离合的日子
蹄子与尖角:有蹄类的家族生活
象之王国:母系氏族与男人帮
大猫王朝:联合体和狮子王
丑之诸侯:草原上的鬣狗
犬狼诸侯:狼王与犬王
虾蟹王国:珊瑚丛中的神秘国度
门牙王国:啮齿动物与鼹鼠女王
群蜂王朝:罐子与皇冠
白蚁城堡:神奇的建筑帝国
游猎部族:行军与觅食路径
昆虫农国:捡种子、种蘑菇与自组织
海之文明:鲸豚与动物的文化传承
人猿星球:在驯化和自我驯化中前进
后记
参考文献
摘要
     因而聚群 我捏着一只花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这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贝类,在它小小的贝壳上聚集着好几个比纽扣还要小的藤壶。我端详许久,随后把这个微小的动物组合放回了海水里。在自然界,藤壶要经常面临退潮的威胁,它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状态,在离开海水以后,还能够坚持存活很久。回到海水里后,很快它们就活跃了起来,藤壶打开盖子,伸出一些细小的蔓足,这些蔓足就像一些带毛的触角,开始滤食水中的有机质。 很多时候,藤壶是不讨喜的动物,它们会吸附在各种东西上。在海滩,它们吸附在岩石上,会硌脚;在船底,它们增加船的阻力;在动物的身上,它们就像膏药一样,怎么也弄不掉……好在,藤壶的味道还算不错。这些小生物可以产生强力的胶质,将自己牢牢吸附在目标上,你得用刀子才能把这些美食撬下来。事实上,幼年时期的藤壶是可以运动漂泊的。但是,经过变态发育以后,它们产生了厚重的铠甲,同时也把自己固着在一处,不再移动。有趣的是,你会发现它们总是倾向于聚集成一小丛,这是因为它们能散发出化学信息,召集同伴。 藤壶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它们可以在海水中滤食有机物,若是彼此更分散一些,岂不是能独享更大的区域,获得更多的食物吗?为什么即使身处在同一片小贝壳上,它们还要尽可能地挤在一起? 藤壶是雌雄同体的动物,理论上说,它们可以用自己的精子给自己的卵子授精,然后产下后代。然而,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常见的情况是,它们会用自己的雄性生殖器官给旁边藤壶的雌性生殖器官授精,同时用自己的雌性生殖器官接受来自其他藤壶的精子。藤壶不能移动,因此,它们拥有动物界中相对身体比例来说,极可能是优选的雄性生殖器,以便伸出来找到附近的藤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至少要有两个藤壶,还要靠得足够近,才能完成这种互相受精的过程。如果在附近找不到其他同类,藤壶也可以把精子直接射入水中,期待这些精子能够被其他藤壶捕获。然而,自然选择显然并不鼓励后一种生殖方式,它相当浪费精子,繁殖力低下,经过若干代后,这样的藤壶很可能断子绝孙。而彼此在一起生活的藤壶,则能产生足够多的后代,并会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群居的藤壶,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 仔细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很多聚群的动物:地上爬行着成群的蚂蚁队伍,枝条上密布着蚜虫,一群麻雀飞过头顶,远处的池塘里还有成群的游鱼……有些动物也许只是临时凑到一起,形成了简单的群体;但有些彼此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比如亲缘关系,并由此形成了关系更为复杂的家庭、家族,甚至社会。事实上,多数动物至少会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与其他同类,甚至是异类,聚集成小群。当然,它们也因此得到益处,或是寻求保护,或是分享资源,或是交配繁殖,等等。自然选择会推动动物走到一起,在适当的时候,也促使它们彼此分离。聚而成群,已经成了动物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