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线下)中国通史大师课3
字数: 311000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作者: 邓小南 等
出版日期: 2019-10-01
商品条码: 9787553811574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ZUI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优选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接近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不错读本。 本套书共分三册,本书为第二册,内容包括从宋代到近代的历史。
作者简介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邓小南 第一节 概述(上篇):帝国的辉煌与苍凉/ 002 第二节 概述(下篇):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005 第三节 防弊之政:宋代的“祖宗之法”/ 010 第四节 科举制度:新型士人的出现/ 017 第五节 文官制度:权力机制与制衡/ 026 第六节 信息渠道:多种途径的沟通方式/ 032 第七节 开创的活力:儒学与文学/ 039 第八节 雅俗兼资:士人的文化活动/ 045 第九节 化民成俗:社会风貌的演化/ 052 第二章 大元王朝的统治 张帆 第一节 蒙古的崛起/ 060 第二节 蒙古版图的扩张/ 065 第三节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071 第四节 元朝中后期的政治/ 077 第五节 元朝的国家制度/ 082 第六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 088 第七节 元朝的对外关系/ 094 第八节 元朝的经济与社会/ 100 第九节 元朝的文化/ 105 第三章 内敛的明代中国 赵现海 第一节 贫寒天子与内敛的明代中国/ 114 第二节 “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边疆开拓/ 121 第三节 郑和下西洋与消逝的传统航海时代/ 127 第四节 “三杨”与明朝的内阁/ 133 第五节 多面的宦官与被误解的历史/ 139 第六节 王阳明的疏离与完美/ 145 第七节 明长城的是与非/ 151 第八节 “倭寇”“板升”与走向远方的明人/ 160 第九节 晚明中国的救亡图存与走向崩溃/ 168 第四章 康乾时期的清代中国 刘凤云 第一节 关于“康乾盛世”/ 176 第二节 收复边疆与有效的行政管辖/ 183 第三节 西师与新疆、西藏的统一/ 189 第四节 朱批奏折与军机处/ 196 第五节 用人理念与风格/ 203 第六节 惩贪与治吏/ 209 第七节 小政府,大职能/ 215 第八节 经济家与精英官僚/ 221 第九节 文字狱和闭关锁国/ 227 第五章 四组关系中的近代中国 马勇 第一节 超稳定中国的崩溃/ 234 第二节 水土不服的传统与现代/ 239 第三节 价值观的大作战/ 244 第四节 革命是中国的传统吗?/ 249 第五节 改革是不是革命之母?/ 254 第六节 清末民初革命与改良的角力/ 260 第七节 走出帝制是历史的偶然/ 266 第八节 近代目前的思想启蒙/ 271 第九节 救亡压倒启蒙/ 276
摘要
科举制度:新型士人的出现 科举制度并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从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开始实行的,到公元1905年,也就是清末,在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了整整1300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经常把科举考试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举考试和高考接近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高考决定的是考生进入哪一所大学,也就是说高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考试不是这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受教育过程已经完成了,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科举考试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 科举:取士不问家世 中国古代有很多选拔官员的方式,在科举之前有察举,而且察举也是有考试的。那么,科举和察举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科举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主要在于科举允许这些候选人自由报考,按当时的说法叫作“怀牒自列于州县”。“牒”就是一份文书、一个证明,类似于身份证、户口本,你拿着身份证明就可以到州县去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科举考试的参加者,一类来自学校,就是地方官办学校里的学生,另一类是自己在家读书的人。 参加察举的人,是要有长官推荐的,察举是一种“他荐”制度;而科举是可以“自荐”的,即自我推荐,自己去报名。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另外,科举是“取士不问家世”,基本不看家世背景。唐代的规定里说,出生在工商之家的人,就是家里是从事“工商末业”的,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也就是说科举对家世背景是有所的。但是到了中唐以后,因为官方没有办法掌握每个人的出身背景,所以有些人可能出自工商之家,但如果在填报材料的时候不强调这个背景,也就进入科举大军的行列了。 到了宋代,这种就更加放宽了,所以在南宋的时候,科举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取士不问家世”。 ? 三级考试 唐代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又有方方面面的演进。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是三级考试的制度。第一级是最基础、最基层的,即“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所以叫作乡试。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参加乡试的目标是要取一个“解”,实际上就是得到一个文状,即通过考试的证明。考生拿到这个解状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第二级考试,也就是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因为从唐代开始,第二级考试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叫作“省试”。通过省试以后,就可以去参加第三级考试,即“殿试”。殿试原则上是由皇帝主持的,当然皇帝不会自始至终都坐在那里,但是会出席,特别是在发榜的时候,皇帝经常会参与这种仪式性的活动。现在流传下来的后人描摹的《宋代殿试图》,反映了士子参加殿试答卷的一些情形。 参加乡试是要取解,在取解考试中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在省试中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省元”;在殿试中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状元”。每次殿试结束,阅卷完成,名次确定了,就会发榜。宋代发榜的时候,不光那些士子会去看榜,很多人都会去看热闹。有的人是去看自己考没考中,有的人就是去看新进士,觉得新进士一定是风流倜傥的,他们就是去看这样一些风流人物。王安石的一首诗就描绘了这种情形:“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王安石去往发榜地点,路过金明池,看到很多穿红裙子的女子在这里看新进士,这些人年轻英俊,还考中了进士,意气风发。那个时候,科举考试吸引的不仅仅是这些士子,还有很多社会上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人士。因此,有研究者将宋代称为洋溢着“科举文化”的“科举社会”。 ? 官员素质的改变 我们大体上对历代的科举取士的名额做了一个统计,从中可以看到,唐代科举基本每年开榜,在唐代289年的时间里,有268次科举考试,总共取士的人数达到了7000余位。如果平均算一下,那么每年取士二三十位。 宋代一般来说是3年开一次榜(前期是每年开榜,后来改为3年,但有时候不能正常开榜),在宋代319年的时间里,有11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的进士有10万多人,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有300多位。相比唐代平均每年取士二三十位,元代平均每年取士12位,明代平均每年取士89位,清代平均每年取士100位左右,应该说,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科举取士的规模比较大,说明什么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问题。我们知道,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进入官僚队伍后,应该对优化官僚队伍的整体结构、提高官员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科举取士的规模下,比如唐代每年取士二三十位,整个官僚队伍可能有几万人,指望这二三十个人去改变几万人的官僚队伍的素质,几乎不太可能。而在宋代,平均每年取300位以上的进士,而且这些人相对来说晋升的速度比较快,他们在上层官僚里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对改变官僚素质的作用就比较明显。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