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甲午到抗战 对日战争总检讨

从甲午到抗战 对日战争总检讨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唐德刚 等
  • 出版日期: 2016-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096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接近不同。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从甲午到抗战》《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以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目录
第一编对日战争反思
杨元忠唐德刚:中日黄海血战中国海军大败的讨论
唐德刚: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唐德刚:纪念抗战对日索赔
唐德刚: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黎东方: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初步总结
吴相湘:从屈辱的马关条约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编汪精卫投敌始末
唐德刚:高宗武探路、汪精卫投敌始末(一)
唐德刚:走火入魔的日本现代文明
——“高宗武探路、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二
唐德刚:使中国全土“满洲化”的和战经纬
——“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三
唐德刚: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上)
——“汪精卫投敌始末”之四
唐德刚: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下)
——“清精卫投敌始末”之五
唐德刚:从高宗武之死,谈到抗战初期几件重要史料
第三编日本侵华罪行再探讨
吴天威:日本向袁世凯所提“二十一条”与新发现的孙中山“日中盟约”
——为纪念“五九国耻纪念日”七十七周年
梁敬:“九一八”事变的内幕
——并论日本篡改教科书之可悲
姜国镇著唐德刚序: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安妇
吴天威: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
——国人亟应注意日本否认侵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阴谋
李恩涵: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岂容抹杀
——驳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之两度狂言
沈云龙:论设立“国耻纪念馆”的重要性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十一周年而作
吴相湘: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对策
——用真材实料来争一时和千秋
吴天威:凭吊日本侵华细菌战大本营原址
平涛编著李立德提供:日本“慰安妇”事实俱在
——从其曝光经过与深入搜集探索
沈云龙:惊闻胜利泪沾巾
——谨以个人辛酸回忆纪念抗战胜利三十周年

摘要
    九月来临,秋高气爽,正是郊游好时光——却也有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论如何:九月、九月,在百余年中日两国关系目前,确实是特具历史意义的一月。以往五十几年中,华夏子孙每逢这“九月”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八九四年“九一七”以后,是愤慨痛恨的“苦”涩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是忍辱负重咬牙切齿声。一九四五年“九九”:接受日本投降,最后胜利终属于我中国,是喜形于色“甜”在心头的欢呼快乐声。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反败为胜,洗雪了马关春帆楼的耻辱。如今大局底定,二十一世纪、亚洲太平洋新岁月即将来临。何况自古智慧圣人都出生于亚洲:孔子、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多少年来接受全球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今后,我们黄色皮肤的儿女们,实更应和白、黑、棕诸色人种紧密携手,共同努力为全球人类谋幸福、开万世太平。远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即距今约一百四十年以前,扶桑三岛就有人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吉田松阴(一八三○— 一八五九)即其中有名的一人。当时,日本同中国一样,遭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吉田松阴没有倡导东亚被侵略国家相互支持,共同为摆脱屈辱地位而奋斗,却积极主张侵略周围国家。尤其所著《幽囚录》,其中有云:“今宜急修武备……谕琉球朝贡,会同各诸侯责朝鲜纳质奉贡,如古盛时。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攻之势……。”“割取朝鲜、满洲,并吞中国,所失于俄美者,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同时,桥本左内(一八三四—一八五九)也著论认为如不兼并中国、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吉田和桥本都是幕政改革派,吉田是有名思想家,明治维新的先驱者。日本有名政治元勋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等都是他的门徒,深受他的教诲。后来,伊藤博文为吉田松阴所讲学的“松下村塾”题诗,表达对吉田的敬意,诗曰:“道德文章叙彝伦,精忠大节感神明。如今廊庙栋梁器,多是松门受教人。”足见吉田对当时日本影响的深巨。而这批门徒秉承师训,一八九四年(甲午)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一九一○年,吞并朝鲜,将其做“渡满之桥”,进一步向我东三省侵略;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一举沦中国为其“保护国”;一九一八年,迫使中国签订“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防俄,巴黎和会上日本要取得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激起“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加强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先后发生,海内外炎黄子孙不甘心做亡国奴,一致奋起对日抗战,志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决心在“以空间换取时间”总体战略优选指导原则下,尽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实现“紫金山下受降台,青天白日压太阳”。又一次以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经得起严酷考验的。笔者撰《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自序即指称,这样才显示日本侵略中国的由来久远,结果侵略必败。而国人所称“甲午战争”——这一名称显示不出中日关系升沉演变的历史意义,故应改作第一次中日战争。近一百年来,中国与日本发生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于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接近不同。但古今中外战目前一项重要原则,不仅没有因此需要修正改变,并且又一次获得证明——这就是在任何战争中哪一方能取得胜利取决于哪一方的错误比较少。九十几年前,梁启超评论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时指陈:这只是李鸿章和日本作战,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参与这一战争,是中国所以失败的主因。二十几年前日本藤原彰教授对于梁氏这一论点加以引伸:当时日本已演进为近代国家,中国还在封建君主统治之下,没有国家军队,只有李鸿章个人的淮军云云。但相湘肯定:他们所指陈的只是中国失败原因之一二。主要原因是当时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帝欲有所作为,慈禧却不给予权力,文武百僚一切都必须揣摩迎合慈禧旨意。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地理形势,处于日本与俄国两恶邻的夹攻中,五十几年前,蒋廷黻教授形容“钳形夹”里,更是一般人所说:不是前门拒狼,就是后门进虎。一八四一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被贬谪到新疆伊犁实地观察,比证他在广东对英人的认识,提示警语:“百年后为中国患者,其唯俄罗斯乎!”对于中国人尤其三湘人士大有影响。光绪初,俄国侵占伊犁要地,曾纪泽(国藩长子)以出使英法大臣奉命赴圣彼得堡交涉,终于保全若干领土主权。左宗棠更以必死必胜信心命人抬棺同行,率领湘军西征。当时人有诗记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对日抗战胜利后,相湘乘车经西安兰州间,目睹左公柳尚存)卒以平定阿古柏叛乱,慑服俄人。新疆从此新建行省,与内地各省一律。一百余年,汉人移居新疆日多。如今甘肃省兰州至新疆省边境与俄国铁轨接通。由江苏连云港经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到俄境直达通车已远至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亚内陆第二交通要线,沿途所经比西伯利亚铁路人口物产繁盛。左宗棠不仅谨记林则徐的警语,且认识到海疆的重要,福建省福州马尾造船厂,就是他主持营建的。不幸于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中被法国舰队击毁。当中法战争时,香港码头的华工爱国心殷,不惜损失工资不为法国商轮装卸货物。孙逸仙先生时在香港求学,阅报知这些事情后,“革命思想油然而生”,且拟投效海军,未能如愿,乃决心先医人救人再医国救国。十年以后,中日黄海海战不利消息传出,再也忍无可忍,就到檀香山联合华侨创立“兴中会”。李鸿章在一八六○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以后,就认识这是“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自古外寇都是来自西北、东北陆地,其文化水准远低于中国;如今外夷却是挟坚船利炮侵我海疆。与往昔情形接近不同。中国近代史研究先驱蒋廷黻教授曾撰专题论文刊载《清华学报》,说明李鸿章这一卓识。同时他主编的《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一书中也有专章论述《海防与塞防之争》,因为这是清朝朝野关系国家存亡的主要论题。这一辩论结论是塞防海防同等重要,也就是防俄御日两个国防大计不可偏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