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陋规 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陋规 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 字数: 2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张宏杰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32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本书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并以“陋规”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目录
绪论 腐败:古代王朝的无解难题
第一章 朱元璋:注定失败的铁血反腐
第一节 最痛恨贪官的皇帝 
第二节 严密的监管体系 
第三节 严酷的反腐运动 
第四节 思维混乱的反腐条规:《大诰》 
第五节 激进反腐的高潮与落幕 
第二章 海瑞:一个清官的孤独抗争
第一节 “笔架先生”的另类精神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夹攻
第三节 逆势而行,革除“常例”
第四节 一边受排挤,一边升迁
第五节 千载留名“骂皇帝疏”
第六节 全面施展政治理想
第七节 痛苦的赋闲
第八节 异端,还是“神”?
第三章 康熙:千古明君亲手定下畸形制度 
第一节 天性善良的皇帝 
第二节 康熙反腐的两个错误
第三节 黄宗羲定律
第四章 雍正:古代反腐的成功案例
第一节 站在父亲的对立面
第二节 洞悉下情的天子
第三节 养廉银改革
第五章 乾隆:前严后废的情绪反腐
第一节 卓有成效的早期惩贪
第二节 明君老去,贪腐急速蔓延
第三节 王朝兴衰系皇帝一念
第四节 皇帝带头腐败
第五节 享乐: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
第六节 “议罪银”之罪
第七节 不断升级的腐败段位
第八节 极具弹性的贪污罪名
第九节 一场自欺欺人的亏空盘查风波
第六章 嘉庆:反腐的下滑曲线 
第一节 一百分的接班人 
第二节 诛和珅初显身手 
第三节 面对腐败该何去何从 
第四节 改革当口举起保守大旗 
第五节 全面守成 
第六节 从伟大到尴尬 
第七章 和珅:清代第一贪官 
第一节 怀才误此身 
第二节 大理财家 
第三节 一个巨贪的诞生 
第八章 官场:晚清官员的妥协与坚守 
第一节 “不妄取一钱”的林则徐 
第二节 “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第三节 不为钱所“累”的李鸿章 
第四节 “不以一钱自污”的左宗棠 
第五节 “赤贫”刘光第和“巨富”那桐
摘要
     第一节 最痛恨贪官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阶段,反腐的“铁血”远超其他历史时期。 那就是朱元璋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实施反腐措施最激烈的皇帝。《草木子》说,明太祖规定,地方官贪污受贿六十两以上,就要在土地庙前剥下皮来,里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边上,以提醒下任官员不要贪污。(又按《草木子》,记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日“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这岂止是触目惊心,准确地说,是令人毛骨悚然。一般估计,朱元璋在反腐过程中杀掉的官吏在十万到十五万名之间,数量不可谓不多。 那么。朱元璋反腐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与中国历史其他时期比较,朱元璋时代是贪腐现象较少的时期,但是按朱元璋自己的标准,他的反腐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朱元璋多次表示,官员队伍的治理整顿成效并不显著:“奸顽之徒难治,扶此彼坏,扶彼此坏。观此奸顽,虽神明亦将何如!”我们看朱元璋从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388—1398年)所颁布的多道榜文,可以看到让朱元璋不满的官场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县州府行省官吏在职役者,往往倒持仁义,增词陷良”“凌虐良善,贪图贿赂”“奸顽小人,恃其富豪,欺压良善,强捉平民为奴仆,虽尝累加惩戒,奸顽终化不省”“无藉之徒,不务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贼。若不律外处治,难以禁止”。 抛开朱元璋自己的苛刻标准不提,客观地说,朱元璋的铁血反腐短时期内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从长期历史效果看,朱元璋的反腐却是失败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出生于元末一个佃农之家,出生之时,家里穷得连一块裹身体的布都没有。十六岁时家乡遭遇的一场灾荒,夺去了他家里大部分成员的生命,让他成为一个孤儿。在经历了短暂的僧人生活后,他流浪江湖,乞讨多年。这种特殊的出身对他的政治理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就是一丛吸血的庞大根须,每一滴膏血都最终来自社会最底层。因此,从社会底层向上望去,视野中所见的景象自然是一张张贪婪的面孔,是“无官不贪”“无官不可杀”。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其说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不如说是农民阶级对官僚阶层的反抗。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的,不是地主黑手里悬着的“霸主鞭”,而是各级官吏们催粮催款、敲诈勒索时的凶残嘴脸。中国老百姓说得简单而明白——“官逼民反”。在农民起义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起义中受冲击最严重的都是官僚阶层,而不是地主阶级。据宋洪迈《容斋随笔》说,唐末黄巢起义“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而元末陈友谅起义军,每攻克一地,得官员皆活煮之。 起身垅亩的朱元璋对元代官吏的贪残有着深切的体会,并深为痛恨。因为统治技术的粗疏,元代官场贪腐极为严重,处处离不开钱。按照《草木子》的记载,下属拜见要给“拜见钱”,逢年过节要给“追节钱”,过生日要给“生日钱”,管个事要给“常例钱”,往来迎送要给“人情钱”,发个传票、拘票要给“赍发钱”,打官司要给“公事钱”,甚至无事也白要钱,叫“撒花钱”。上级官员到下级地方来检查公务,竞公开带着管钱的库子,检钞秤银,争多论少,简直是在做买卖。底层百姓平时见不到官员,偶尔地方官下乡,却都是来搜刮的。所以,朱元璋一见到衙门的官吏,就恨得咬牙切齿。 底层社会的成长经历,使朱元璋终生对官僚阶层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他一方面对官僚体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反感与怀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这个体系,这一矛盾反映在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待遇上时,便尤为明显。 P25-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