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与牛顿为邻(2018)
在过去的100年中,仅有三位科学家获得了入葬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殊荣,他们是发现原子结构的欧内斯特·卢瑟福(1937年去世)和发现电子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1940年去世),以及史蒂芬·霍金(2018年去世)。
2018年6月15日,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骨灰被送大教堂,安葬在一块黑色的石板下,距离艾萨克·牛顿和查尔斯·达尔文的墓碑只有几英尺远。
霍金曾公开拒绝与牛顿做任何比较,每当有人试图这样做的时候,他总是会斥责其为“媒体炒作”。然而,面对霍金这样一位当代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公众难免总是在二者间建立起各种联系。霍金在剑桥大学担任卢卡斯教席,300年前的牛顿也担任同一职务。像牛顿一样,霍金将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倾注于探寻引力的奥秘。即使去世之后,霍金仍然无法摆脱这种联系,当然,这一次遵从了他的意愿。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安息之所仅相距几步之遥,他们的墓志铭也是一样的。牛顿的黑色墓碑上只有一句拉丁文铭文:“HIC DEPOSITUM EST QUOD MORTALE FUIT ISAACI NEWTONI(这里安葬着艾萨克·牛顿)”。而霍金的墓碑上用英文写着同样的一句铭文:“HERE LIES WHAT WAS MORTAL OF STEPHEN HAWKING(这里安葬着史蒂芬·霍金)”。1
虽然霍金的墓碑比牛顿的墓碑小,却更加精致。石板上雕刻着一组旋涡状的曲线,周围环绕着铭文,这些旋涡似乎都朝着中心的椭圆空白处移动,示意气体云正被黑洞缓缓吞噬。左边刻着一个等式,那些字母似乎是对画面中心的黑洞引力的一种公然反抗:
T =
看过墓碑的人中很少有人懂得这些符号的含义。但对史蒂芬·霍金来说,这个等式就是他超越常人的关键所在。
***
在霍金于2018年去世之前,他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知名的人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一个人。他被在轮椅上,几乎无法动弹,而且必须有随行护士陪同,自己无法隐姓埋名地外出。当然,他也并不是很在乎这些。霍金是我们这个时代中的科学家,令公众靠前着迷,这样的盛况百年难遇。
公众崇拜霍金,却不了解确切的原因。爱因斯坦有相对论,牛顿有万有引力,但绝大多数崇拜霍金的人却不知道他因何出名。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媒体总把霍金与爱因斯坦或者牛顿相提并论。霍金自己总是谦虚地拒绝这种相提并论,但同时他的勤奋和努力又在不断引发类似的比较。而即便是那些对霍金的学术成就有一丝了解的人,也不能说自己全然了解霍金之所以成为霍金的原因。因为他不仅是一名物理学家、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演员”、一位丈夫和父亲、一个象征符号。
这些角色之间激烈交战,无法和谐相处。就在霍金成名的那一刻,他的婚姻破裂了,他的家庭破碎了。而对于他的学生来说,虽然身为物理学家的霍金更想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学术接班人,但是他们不得不变成看护和保姆,来照顾这个身患绝症的人。霍金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理布道者,但是他却难以被外界理解,借助于一台特制的电脑,他每分钟也只能说几个词。即使是他个人人设中最直白的部分—一流物理学家—也比初看起来复杂得多。科学家们认为霍金拥有一颗无与伦比的大脑,但同时,很多人对他的后期成果不屑一顾,将它们贬低得一文不值。真正的霍金则隐藏在这些杂乱无序又相互矛盾的故事背后。
正如他所研究的黑洞一样,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阻止外人窥见霍金的内心。但你无法否认,去掉这些明星光环,确实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人。
他具有多重身份:他是一名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但其成就几乎被普遍地误解了;他是一个饱受苦难的人,但他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了痛苦;他还是一位科学名人,却打破了前人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名人”这一概念。
大多数对霍金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被他生活中的一幕蒙蔽双眼。那是一个小插曲,发生在1980—1990这动荡的10年间,彼时他正从一名备受尊敬却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转变为这个星球上最知名的人之一。但是,就像超新星爆发一样,耀眼的光芒短暂遮蔽了寄主星系,既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又将一颗抛除一切依附物的赤裸的恒星隐藏了起来。霍金的成名也是如此,他的明星光环既引发了大众关注,又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
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在2004年上映的英国电影《霍金传》中饰演霍金,他出席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霍金追悼会,并朗读了《所罗门的智慧》中的一段作为致辞:
“……是他把所有事物的正确知识赐给了我,
使我明了世界的构造,和元素的能量,
时间的始末和中心,
冬至夏至的转变,和季节的变更,
年岁的循环与星辰的位置……”
霍金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但他试图去了解宇宙的始末,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世纪60年代初,当他的研究开始时,宇宙学领域还是一片沉寂,已经几十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了。但是到他去世的时候,宇宙学摇身一变,已经成为物理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