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光潜文艺四书:谈美书简/朱光潜

朱光潜文艺四书:谈美书简/朱光潜

  • 字数: 10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朱光潜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614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纪念朱光潜诞辰125周年全新修订精装插图典藏版。 ★美学大家朱光潜送给当代青年的生活美学启蒙书。人生,就是一场寻美的历程;我们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 ★入选大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各大文艺青年推荐阅读书单,深受《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推崇的生活态度,影响千万文艺青年的美学经典。 ★在无趣的世界里,做一个富有诗意的人。 ★夜深人静时,读一本朱光潜,让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充实一些、脱俗一些,从而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活得从容高雅,变得更加美好。"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82岁时写给年轻人的美学启蒙书,是其晚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学习美学和文艺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在书中,朱光潜不但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写得明白通俗,还和年轻人探讨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有人说,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蹩脚的工程师,缺乏乐感和不懂诗意的学者只是欺世盗名之徒。一个不懂美的人很难拥有更高的成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请从认识美开始。让我们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将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在无趣的世界里,做一个富有诗意的人!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摘要
     朋友们: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的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 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他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直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身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特别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所谓“美的本质”。法国人往往把“美”叫作“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可不是吗?柏拉图说的是一套,亚理士多德说的又是一套;康德说的是一套,黑格尔说的又是一套。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他们都可一分为二,各有对和不对的两方面。事情本来很复杂,你能把它简单化成一个“美的定义”吗?就算你找到“美的定义”了,你就能据此来解决一切文艺方面的实际问题吗?这问题也涉及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后还要谈到,现在只谈研究美学是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例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引起我先谈这个问题的是一位老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讨论中和我打过一些交道。他去年写过一篇题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他的问题在现在一般中青年美学研究工作者中有普遍意义,所以趁这次机会来公开作复。 请先读他的“美的定义”: 美是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相应的理想的那些事物的,以其相关的自然性为必要条件,而以其相关的社会性(在有阶级的社会时期主要被阶级性所规定)为决定因素。矛盾统一起来的内在好本质之外部形象 特征,诉诸一定人们感受上的一种客观价值。 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主观理想;既是内在好本质,又是外部形象特征;既是自然性,又是社会性;既是一定人们感受,又是客观价值。定义把这一大堆抽象概念拼凑在一起,仿佛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就统一起来了。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倒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文艺创作、欣赏和批评了吗? “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说来说去,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他是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听说搞过雕塑和绘画,但始终不谈一点亲身经验,不举一点艺术实践方面的例证。19世纪法国巴那斯。派诗人为着要突出他们的现实主义,曾标榜所谓“不动情”。“定义”的规定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文章里怕犯“人情味”的忌讳,阉割了自己,也阉割了读者,不管读者爱听不爱听,他硬塞给你的就只有这种光秃秃硬邦邦的枯燥货色,连文字也还似通不通。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种文风改变过来呢!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