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泪之地 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泪之地 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 字数: 39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罗伯特·哈姆斯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564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球有名非洲历史研究学者的权威著作; ★重现赤道非洲混乱而残忍的开发过程; ★全球化背后,被人遗忘的残酷殖民、贸易史; ★亚马逊编辑精选很好历史图书。
内容简介
三位最早进入非洲腹地的有名冒险家;三段交织着猎杀、奴役、欺诈和掠夺的探险旅程;赤道非洲残酷血腥的全球化进程。本书通过三位最早进入非洲腹地的有名冒险家的旅程,展现了欧美殖民者对赤道非洲地区残酷掠夺的历史。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赤道非洲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雨林分权统治)分崩离析,代之以殖民酋长制度、自治邦等殖民统治方式,殖民者以科学和人道主义的名义,利用贸易、欺骗等手段对原住民进行了极为残酷的剥削。全球化使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却使赤道非洲变得面目全非。迄今这一区域仍然是全球最贫穷、最混乱的地方之一,还在饱受内战、恐怖主义、特别贫困和海盗的困扰。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姆斯(Robert Harms),耶鲁大学历史系非洲史亨利·J.海因茨讲席教授,享誉全球的非洲研究专家。著作包括:《孜孜不倦:奴隶贸易世界之旅》《对抗自然的游戏:赤道非洲生态文化史》《财富与悲伤之河:奴隶与象牙贸易时代的中央刚果河流域,1500—1891》,曾获得马克·林顿历史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图书奖和J.罗素大奖。
目录
第一章马涅马
11876年6月,坦噶尼喀湖,乌吉吉
21876年9月12日,王宫,布鲁塞尔
31876年10月,马涅马地区
41874—187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艾沃里顿
51876年10月5日,马涅马地区,里巴-里巴
61876年11月5日,马涅马地区,尼扬圭
第二章大西洋海岸的角逐
11877年2月7日,刚果河上游
21877年3月13日,刚果河,马莱博湖
31877年8月,奥果韦河上游
41877年6月20日,布鲁塞尔
51878年3月30日,巴泰凯高原
第三章贸易大通道
11877年9月17日,布鲁塞尔
21879年1月24日,巴黎
31880年8月28日,巴泰凯高原,姆佩
41880年9月14日,刚果河上游,恩甘楚酋长的小镇
51879年9月27日,刚果河下游,维维
61881年7月27日,刚果河,马莱博湖
第四章归途
11882年6月23日,巴黎
21882年9月29日,布鲁塞尔
31882年11月22日,桑给巴尔
第五章条约的洪流
11883年3月,马莱博湖
21883年,奥果韦河,弗朗斯维尔站
31884年4月29日,马莱博湖北岸,姆富瓦
41883年11月25日,斯坦利瀑布
51884年12月13日,斯坦利瀑布,瓦纳西隆加岛
第六章创造刚果
11883年4月3日,伦敦,下议院
21883年4月29日,布鲁塞尔
31883年12月4日,华盛顿特区,众议院
41884年2月26日,伦敦,外交部
51883年5月4日,柏林
61884年9月18日,英格兰,曼彻斯特市政厅
71884年11月15日,柏林
第七章营救艾敏
11886年11月17日,刚果自由邦,马莱博湖,金沙萨
21886年9月27日,刚果河上游,斯坦利瀑布站
31886年9月25日,桑给巴尔
41887年6月28日,刚果自由邦,扬布亚营地
51887年6月17日,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区
61889年12月4日,印度洋海岸,巴加莫约
第八章分崩离析
11888年5月18日,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
21888年7月1日,巴黎,圣叙尔皮斯教堂
41890年6月,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区
51894年7月,康涅狄格,艾沃里顿
61893年3月4日,马涅马地区,尼扬圭
第九章特许公司和殖民暴力
11888年2月14日,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宫
21890年12月,刚果自由邦,赤道站
31900年1月,恩多博,安特卫普特许区
41898年1月13日,法属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
51897年6月27日,比利时,安特卫普
第十章“红橡胶”的丑闻
11902年,班加拉区,安特卫普特许区
21903年5月20日,伦敦,下议院
31904年12月,巴林加,英国-比利时印度橡胶公司特许区
41905年2月16日,巴黎
51906年,英国,教会教区礼堂
第十一章终结
11906年2月20日,布鲁塞尔,众议院
21906年2月19—21日,巴黎,法国国民议会
3劫后余生:1908—1929年
致谢
注释
摘要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位于非洲大陆的内陆地区,距大西洋约1500英里,距印度洋约750英里。它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淡水湖,南北方向延伸约410英里,而最宽处不超过45英里,有的地方只有10英里宽,掩隐在被地质学家称为艾伯丁裂谷的南端。裂谷如此之深,以至于这个湖的平均深度达约1870英尺,最深处接近5280英尺。环绕山谷西侧的山脉顶部积雪覆盖,高达近1.7万英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西面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与东面截然不同。当雨云从西边过来时,它们在爬升过程中蒸发掉很多水分。因此,在艾伯丁裂谷以西,热带雨林植被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东部则主要是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 19世纪,贸易城镇乌吉吉(Ujiji)在坦噶尼喀湖东岸发展起来。商队从此穿越东非大草原,到达印度洋沿岸的巴加莫约,商队路线蜿蜒近1000英里。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伯顿到达乌吉吉时,失望地看到“只有几个零散的棚屋被高粱和甘蔗包围着”。一张德国地图将此处标注为“die Stadt Ujiji”(即the city Ujiji,意为乌吉吉城),使他误以为那里会是一个有码头和市场的大城镇。然而,他发现,所谓的码头只不过是一块可以从杂草丛生的草地空隙中辨认出的平地。离湖岸100码的地方是集市——人们在一大片露天空地上买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往的商队只是在这里采购贸易商品、鱼干和食品,然后尽可能地迅速掉头离开,因此这个城镇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这条贸易路线的东端是坐落在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的一个小岛。它只有65英里长,19英里宽,距离巴加莫约港只有22英里。12世纪或更早的时候,这里居住着讲斯瓦希里语的居民,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住在沿海城镇,与广阔的印度洋世界保持着商业交往。在18世纪,桑给巴尔和邻近的姆里马海岸(Mrima Coast)受到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口处)的控制,阿曼的阿拉伯商人开始迁移到桑给巴尔和姆里马海岸,加入到这些讲斯瓦希里语的土著商人的行列中。时光流逝,通婚使得两个穆斯林商人群体开始融合,许多阿曼阿拉伯人的斯瓦希里语似乎比阿拉伯语讲得更好。 欧洲的旅行家通常将那些身着阿拉伯式长袍,信仰伊斯兰教的商队商人统称作阿拉伯人。但传教士兼探险家的戴维·利文斯通则使用各种名词来描述他在旅行中遇到的各类商人:阿拉伯人、非裔阿拉伯人、非裔混血阿拉伯人、深海岸阿拉伯人、近海岸阿拉伯人、混血海岸阿拉伯人、非裔斯瓦希里阿拉伯人。他的命名暗示了被归于“阿拉伯人”(Arab)一词下不同人群身份的多样性。利文斯通曾经把桑给巴尔商队的商人哈米斯·瓦德·姆塔阿(Khamis wad Mtaa)称为“非裔斯瓦希里阿拉伯人”,但是有名的阿拉伯商队商人蒂普·蒂普坚持认为哈米斯不是阿拉伯人。对利文斯通来说,成为一个“阿拉伯人”是宗教、服饰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但对蒂普·蒂普来说,这关乎家族谱系和社会地位。 来自印度洋的季风使桑给巴尔岛成为帆船队的一个理想的停靠点。在19世纪,它吸引了来自古吉拉特邦(Gujarat)、阿曼、汉堡、利物浦、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等遥远地区的船只。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在桑给巴尔岛常设领事馆,确立了桑给巴尔岛在西印度洋贸易的中心地位。亨利·莫顿·斯坦利在1871年以《纽约先驱报》(Newr York Herald)记者的身份来到桑给巴尔,把这里称为东非的巴格达, “这个大市场吸引了来自非洲内陆的象牙贸易商”。他了解到,在桑给巴尔使用5000玛丽娅·元购买的商品可以在乌吉吉卖15000玛丽娅·元。回程时,他们在乌吉吉购买的每35磅价值20玛丽娅·元的象牙,在桑给巴尔则价值60玛丽娅·元。 1825年之前,桑给巴尔只是简单地出口象牙,这些象牙来自非洲内陆的酋长和商人之手。但是,接下来的25年里,由来自桑给巴尔的阿拉伯商人和斯瓦希里商人组成的、并由居住在桑给巴尔的印度商人资助的商队开始进入非洲内陆寻找象牙。东非大草原满布舌蝇,这些舌蝇传播着对牛、马和驮畜等都是致命的牛锥虫病,因此商队依靠人力搬运工来运送物资和商品。1825年至1875年,欧洲和美国对象牙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象牙价格上涨了400%,为长途旅行的大型商队提供装备变得有利可图。最迅猛的增长发生在1867—1873年,当时桑给巴尔岛的象牙在英国的公开销售价格飙升了70%。19世纪50年代,桑给巴尔每年出口约20000根象牙,即每年屠杀10000头大象,但是到1875年,仅是供应到英国的象牙,就需要每年屠杀约44000头大象。 坦噶尼喀湖西南地区见证了象牙边界向内陆推移之迅速,1867年戴维·利文斯通正游行此处。4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大象。”一个月后,他又写道:“这是一个叫姆瓦米(Mwami)的地方,到处都是大象,但很少被宰杀。它们在园地里肆无忌惮地吃着高粱,造成很大的破坏。”12月,他在给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Lord Clarendon)的信中写道:“大象有时会吃掉当地人的庄稼,并在村寨外拍打它们的大耳朵。”然而,10年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