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孩子的电影

给孩子的电影

  • 字数: 26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90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戴锦华送给孩子的电影入门书,让孩子收获:一份成长中不可错过的片单;一份大师讲给孩子的电影定制解读;一份如何欣赏电影、读懂电影的课程 2.学习电影, 是为了更宽的视域、更多的快乐;是为了欣赏电影的魔术表演, 也深入魔术师的密室、暗箱。倾听电影的诉说, 赏析说书人的姿态和音质, 也倾听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思、题内真意; 3.北岛“给孩子”系列畅销300万册2020年重磅新品
内容简介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编选这50部电影,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好莱坞外的国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以及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电影、大众文化、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学界和电影界名气很大,几乎每一时期的著作和演讲都能产生很大影响。论著有《浮如历史地表》《镜与世俗神话》《隐形书写》《犹在镜中》《雾中风景》《电影批评》《沙漏之痕》等作品,专著与论文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其中《浮出历史地表》获得托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94年获日本“笹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学基金”等奖励。
目录

极简电影史
电影鉴赏50部
1 《战舰波将金号》
2 《淘金记》
3 《夏伯阳》
4 《大路》
5 《爱德华大夫》
6 《偷自行车的人》
7 《一江春水向东流》
8 《雨中曲》
9 《东京物语》
10 《红气球》
11 《野孩子》
12 《士兵之歌》
13 《大闹天宫》
14 《伊万的童年》
15 《小兵张嘎》
16 《被盗的飞船》
17 《2001:太空漫游》
18 《小孩与鹰》
19 《空山灵雨》
20 《蜂巢精灵》
21 《柏林苍穹下》
22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3 《罗塞塔》
24 《远山的呼唤》
25 《三傻大闹宝莱坞》
26 《E.T外星人》
27 《城南旧事》
28 《童年往事》
29 《狗脸的岁月》
30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31 《龙猫》
32 《天堂电影院》
33 《阿甘正传》
34 《简·爱》
35 《情书》
36 《攻壳机动队》
37 《心灵捕手》
38 《小鞋子》
39 《中央车站》
40 《楚门的世界》
41 《雨水危机》
42 《秋菊打官司》
43 《美丽人生》
44 《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
45 《那年阳光灿烂》
46 《机器人总动员》
47 《浪潮》
48 《钢的琴》
49 《小偷家族》
50 《流浪地球》
补充推荐片单(50部)
作者简介
摘要
     1890年代 在法国、美国、德国等地出现了最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装置,爱迪生发明的供单人观看的电影视镜让人们较早获得了观看活动影像的经验。1895年之后,电影作为一种奇观被带到世界各地,此时的电影多为景观片、时事片或简单的故事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售票公开放映了自己用“活动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包括《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由此这一天被确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1897年,被誉为“电影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在蒙特路易建立了摄影棚,将这一新技术与叙事结合。他探索、发明了大量电影拍摄技术,并拍摄了很多奇异的影片。 1900年代 美国出现众多的“镍币影院”,给移民和底层劳工提供廉价娱乐,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公共空间。法国电影工业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者,百代和高蒙两大制片厂是其中的代表。 1900年左右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出现了一个非正式的电影群体,被称作“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有G.A.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逊,相比前人,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拓展主要体现为多视点时空观念的突破以及实景拍摄和叙事的结合。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创造性地使用了“交叉剪辑”的手法——即后人所谓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雏形,被认为是电影目前第一部西部片。从1903年到1909年,法国百代公司以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取代了手工业式的电影制作,这一时期被称作“百代时代”。 1908年开始,美国一些导演公司开始在洛杉矶进行外景拍摄,美国制片商纷纷效仿,在此后的几年间这里成为美国重要的制片基地,并逐步发展成历久不衰的商业电影中心——好莱坞。 1910年代 长片兴起,众多早期电影人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在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那里实现了整合,逐渐确立为叙事电影的基本语法;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完成了民族电影的初创;好莱坞体系的一些基本制度,如制片人中心制、明星制初步确立;中国的先驱者们开始尝试自己拍电影,大多是一些短片,并具有了简单的叙事样式。 1913年,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上映,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章。 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的剧情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同时代电影的集大成之作,为电影建立起成熟的艺术范式。格里菲斯在随后的另一部巨片《党同伐异》中进行了大胆的实验,试图以抽象的主题将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起来,耗资巨大却票房惨淡,被称为“光辉的失败”。 1920年代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兴起,其中包括德国表现主义、法国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纯电影、达达主义等现代主义的电影实践;苏联蒙太奇学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蒙太奇的潜力;美国打闹喜剧进入黄金时代。声音开始进入电影。中国电影民族工业初创,出现了第一次创作热潮,明星、长城、神州、民新等公司开始探索拍摄各具特色的影片,在2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中兴起了“古装稗史片”和“神怪武侠片”两大热潮。 1920年,罗伯特·维内执导的《卡里加里博士》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先河。 1921年,苏联电影人库里肖夫进行了一个蒙太奇实验,他将一位男演员同一幅没有表情的面部特写镜头分别和桌上的一盘汤、死去的老妇人、拿着玩具的孩童的镜头进行并置,获得了接近不同的表意效果,这一效果被称作“库里肖夫效应”。 1922年,“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摄完成了记录因纽特人家庭生活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 1923年,维尔托夫发表《电影眼:一场革命》,作为“电影眼睛”理论的宣言书,他重视电影之纪录的社会效用,一方面强调拍摄时要在不经意间捕捉生活的瞬间,另一方面重视运用蒙太奇对于素材的整合,及其作用于观众的社会效果。同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在中国制作、上映,这部作品在艺术性、社会教化、商业收益等方面都获得成功,被认为是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 1925年,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拍摄了其代表作《淘金记》;苏联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上映,其中“敖德萨阶梯”段落是“吸引力蒙太奇”的范例。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上映:“伟大的哑巴”(默片)“开口说话”,其后有声片在各国以不同的进度逐渐取代默片。同年,“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代表作《将军号》上映。 1928年,西班牙伟大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和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在中国,开启了神怪武侠片时代的《火烧红莲寺》上映后大受欢迎,其后张石川又连续拍了它的十七部续集。 P9-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