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上中下)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李泽厚著
出版日期: 2019-06-01
商品条码: 9787020123315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1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很好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有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其原创性思想系统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1930年6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等。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权威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主要论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伦理学纲要续篇》等;结集有《李泽厚十年集》《李泽厚论著集》《李泽厚集》《李泽厚对话集》等。
目录
上册目录 序001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003 自由意志的绝对性003 相对伦理塑建绝对010 两种道德论(2001)014 经验变先验014 现代社会性道德026 西体中用038 关于情本体(2004)052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052 什么样的情068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086 人性能力086 权利与善谁优先094 “道始于情”103 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113 谈“恻隐之心”(2007)123 道德心理与社会生物学123 “共同人性”的三方面135 再谈理性与本能(2008)145 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145 能力、情感与观念149 幸福是否伦理学命题?159 新一轮“儒法互用”(2009)168 善是什么168 和谐高于公正174 伦理学答问补(2012、2016)183 要点在三个区分183 自由意志乃人性能力190 接着Wittgenstein走200 情本体与女性主义伦理学203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Kant(2014)208 “学而第一”与“不知的共同根源”208 “尔安乎”与绝对律令211 意志、观念、情感和“优选境界”214 人是目的与关系主义222 事实、价值不二分232 历史进入形上238 “上帝死了”之后244 关于“伦理学总览表”的说明(2018)252 情境、情绪和情感254 关于“两德论” 268 中册目录 序001 主体性(subjectality)哲学认识论 (1979、1984)003 关于逻辑和数学的根源003 时空的实践基地016 因果观念从何而来022 什么是“我思”036 核心是主体性(subjectality)的内外结构052 “度”的本体性(2001)057 “度”来自生产技术057 历史建理性与“以美启真”067 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079 度的操作本性079 度的辩证智慧089 度与个体创造109 答问(2008、2010)128 “度”与“数”128 发现与发明137 阴阳五行与辩证逻辑142 秩序感147 阴阳五行: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2001)161 中国辩证法来自兵家:行动第一161 反“反二元”:度165 五行特点:功能与反馈174 阴阳五行与后现代180 对话182 关于“理性内构”(2015、2018)203 走出语言与默会知识203 普遍必然性与客观社会性209 要重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215 几个要点220 附录225 六十年代残稿226 人类起源提纲(1964)242 八十年代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1980—1989)250 下册目录 序001 哲学探寻录(1994)003 “人活着”:出发点003 “如何活”:人类主体性011 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018 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028 双本体论(2001、2004)038 工艺本体与所谓“经济决定论”038 心理成本体058 文化心理结构092 再谈宗教经验100 建立新感性(1988、2006)129人性心理本体129 原始积淀140 人性与审美形而上学147 “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2016)163 语言是存在之家?163 天地境界180 感伤中的神意193 四大皆空还得活212 歌功而不颂德216 工夫即本体221 我思故我不在226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2015)230 我们从何处来?231 我们是什么?235 我们往何处去?240
摘要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 自由意志的绝对性 至少从存在主义开始,当然也可以从Kant算起,哲学重心已经转移到伦理学。但伦理学今天实际也已一分为二, 即以“公正”(justice)、“权利”(human rights)为主题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和以“善”(goodness)为主题的宗教哲学-伦理学。本文暂不谈这一区分。总之,近代哲学从Kant起,伦理道德被认为是人所以为人(人的本体)之所在。它高于认识论所对应和处理的现象界。从而,这个崇高的“伦理本体”,作为我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自由意志”,究竟是什么,便应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 我以为,作为人类伦理行为的主要形式的“自由意志”,其基本特征在于:人意识到自己个体性的感性生存与群体社会性的理性要求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个体最终自觉牺牲一己的利益、权利、幸福以至生存和生命,以服从某种群体(家庭、氏族、国家、民族、阶级、集团、宗教、文化等等)的要求、义务、指令或利益。可见,第一,它是个体自觉意识的行动、作为和态度。动物也有为群体生存而牺牲个体的事例,但不可能有这种自觉的具有理性认识在内的“意志”。第二,由于它常常是相悖于个体生存的利益或快乐,因而是不顾因果利害而如此行为动作的。由于它不屈服于利害因果的现象世界,所以说它是“自由”意志。动物自然也没有这种“自由”的意志。这里的关键在于,人的这种“自由意志”本身具有崇高价值,它为人类对自己和对他人(包括对后人)培育了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普遍性的心理形式,使人获得不同于动物界的社会性生存。这就是所谓高于现象界的“伦理本体”。 拙作《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下简称《批判》)曾举儿童教育中的“勿”(勿贪吃、勿贪玩等)为例指出,社会对个体行为的伦理要求,是从小起便培育用理性的自觉意识来主宰、控制、支配自己,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学做人”(learn to be human)。从孔老夫子讲“克己复礼”、“立于礼”,直到今天许多中国人教训儿女,都是这个意思,都是指出:人(human being)并不只是一个生物体而已;要成为一个人,必须有内在的自觉的理性品德。概括到哲学上, 这也就是塑造作为“伦理本体”的“人性”心理,也就是我所讲的“内在自然的人化”中的“自由意志”。可见,这“自由意志”不在天理,而在人心。此“心”又并非神秘的感召、先验的理性或天赐的良知,而是经历史(就人类说)和教育(就个体说)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积淀。Kant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把人的伦理行为这一理性主宰的特征,以“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崇高话语表达出来,并以之为超越因果现象界的先验的普遍立法原则。于是,伦理话语有如神的旨意,即使无理可说也必须绝对服从。有了它,人便无所畏惧,也无所希冀,处变不惊,一往无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据说Kant讲伦理学时,曾使听众落泪。正由于他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这一人之所以为人即具有“自由意志”的伟大庄严,表明这个“伦理本体”的地位远在任何个体的感性幸福、快乐以及任何功绩、事业之上。只有宇宙本身能与之相比:“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批判》接着叙说Hegel批判Kant的伦理学,认为它是形式主义,空无内容。因为Kant描述谈论的,实际上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形式(理主宰欲)的特征,Kant把这一特征当作伦理行为的普遍性的“立法原则”,落实到具体规范上,如举出“不说谎”、“勿自杀”、“助他人”、“勿怠惰”(即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等等,便突出地显示由于脱离具体社会历史情境而难以成立。战争中,对敌人能不说谎吗?被捕不说谎而出卖同伴,难道反而更道德吗?自杀在好些情况下比苟且偷生也要更为道德。“助他人”和“勿怠惰”在各种具体情境中,也各有非常复杂的状态,其道德与否很难脱开具体境遇和事实来做一般论定。包括Kant提出的“人是目的”,作为普遍立法的伦理原则,在好些情况下,也不成立。例如在战争中和革命中,个体的人很难是“目的”,而常常必须是自觉作为工具、手段和螺丝钉,以服从于民族、国家和革命的利益,才更“道德”。又如,在长期的奴隶社会中,奴隶作为工具而生存,吻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道德”。所以,Plato、Aristotle提不出Kant的命题。凡此种种,说明Kant的“自由意志”、“绝对律令”只要具体化,便很难作为自古至今普遍适用的立法原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相反,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家庭、氏族、集团、阶级、民族、国家等等具体人群关系中。这些具体人群各个被制约于特定时空条件,从地理环境、生产水平、经济状况到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他们所具体实现的伦理关系和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常常各有特征,并不一致,有时还有尖锐矛盾和冲突。有的原始部落杀老,有的却尊老,它们是在各自不同的具体历史环境下为维持生存所要求的产物,它们都是“道德”的。妇女贞操问题,也如此。文化人类学证实了许多这种相互不同和冲突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从而认为一切道德、伦理都是相对的,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即历史的产物。伦理从属于历史。只有历史主义,不可能有独立的伦理主义。从Hegel到Marx,也是这种看法。功利主义更是如此。总起来看,与Kant以及各派宗教哲学的绝对伦理主义相对立,相对主义伦理学早已是今天的主流。大量经验事实似乎证实着并没有超经验、超时空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的“绝对律令”。所有道德都与特定的因果、利害相关联,都只能有条件地服从,并无绝对的神圣性。时空条件的变迁,使道德义务也变迁。 但是,情况却有更为复杂的一面。例如,为什么好些时候人们对敌人宁死不屈这种对己方并无利益的行为态度,内心会产生赞叹和敬重的道德感受?包括有时对恶人的刚毅、勇敢、智慧也会起某种敬重赞赏之情,而大盗比小偷一般也更受尊敬?为什么总有很难用利益或功利(无论个体或集体)来解说的道德行为,如孟子讲的看见小孩快掉下井,常常是本能似的去救援?为什么一些坏人干完坏事,深夜扪心又仍感自愧不安?而Kant所举出的“不说谎”、“勿自杀”等等,也确乎是任何社会在一般情况下所要求的“普遍法则”。所有这些,似乎又显示出,的确存在某种超越个体、己方以至某一集体利益的、更为崇高伟大的普遍价值。相对于一切时空条件中的事物,它是某种绝对的存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但这“主义”仍然只是人间的相对事物。那么,这超越一切相对事物的绝对存在又是什么呢?如此庄严肃穆可比于灿烂星空的道德律令,它究竟来自何处?它那不容置疑无可争辩的绝对根基到底在哪里呢?这就是伦理学特别是伦理绝对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