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 字数: 26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史景迁
  • 出版日期: 2015-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705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全景展现大航海时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16、17世纪是中国和欧洲分道而驰的关键时期: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也慢慢露出端倪,中国则处在明代后期,背负着巨大的帝国遗产,对周遭的变化浑然不觉。利玛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寻找沟通和调试中西文化的道路。    2、利玛窦的心灵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本书中,作者则利用书信、档案、著作,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利玛窦,尤其表现出他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对家乡师友的想念,并依靠对信仰的坚持,从现实的困惑中突围。    3、历史写作的杰出典范。很少有学者能将学术研究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更不用说像史景迁运用得如此巧妙。史景迁用八个记忆碎片串联起利玛窦的一生,并描绘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完整图景,这种强大的联想、构思、写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目录
致谢
利玛窦生平年表
第一章 建造宫殿
第二章 第一个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图像:波涛中的使徒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图像:赴以马忤斯之途
第六章 第三个记忆形象:利益与收获
第七章 第三幅图像:所多玛之人
第八章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图像
第九章 官门之内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建造宫殿 1596年,利玛窦教授中国人建造记忆宫殿之法,他告诉人们,这个宫殿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希望记住多少东西:最有雄心的营建将由几百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构成。利玛窦说,“多多益善”,但又补充道,一个人并无必要上手就建一座宏伟的宫殿,他可以造一些朴实的宫室,又或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建筑,诸如一座寺观、公府、客栈,或是商人会馆。倘若此人希望从更小规模着手,则可建一个客堂、亭阁或是书斋。要是他希望这个处所更为私密,则不妨设想亭阁之一角、寺庙里的神龛,甚至是衣柜和座榻之类的家用物件。 在总结这个记忆系统时,利玛窦说,这些宫殿、亭阁或座榻都是存留于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性建构,而非由真实的材料造成的实在物体。这类记忆的处所有三种主要来源:其一,它们可能来自现实,即人们亲身所处之地,或亲眼所见并在记忆中回想起的物体;其二,也可能是接近出于虚构,随意想象,不论形状和大小;其三,它们可能半实半虚,比如一座人们熟悉的房屋,但设想在其后墙新开一扇门,以作通往新空间的捷径,又如在同一座房屋正中想象出一条楼梯,以循此登入并不存在的更高层级。 在脑海中构想出这些建筑的真正目的,是为无数的概念提供安置之所,而正是这些概念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利玛窦写道,对每一样我们希望记住的东西,都应给予它一个形象,并给每个形象分配一个位置,使它能安然存放在那里,直到我们准备通过记忆的行动收回它。只有这些形象都各得其所,且我们能迅疾地记起它们的位置,整个记忆体系才能运作。鉴于此,为了便于记忆,显然最简单的办法是依靠那些真实的、我们了熟于心的处所。然而,按利玛窦所想,这也会导致一个错误。因为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增加形象以及存放形象之位置的数量才能增强我们的记忆。那么中国人将纠结于这个烦难的任务,即创造无数虚拟的场所,将实和虚的场所混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复习将其永铸于记忆之中,最终使那些虚拟的场所“与实有者可无殊焉”。 中国人可能会问,这套记忆法最初如何出现在世问。利玛窦早预料到这个问题,将西方古典传统总结了一下:此传统将这种通过严格定位法来训练记忆的主张,归之于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正如利玛窦所说(他尽可能提供了与诗人名字发音最接近的中文名): 古西诗伯西末泥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泥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口创此遗世焉。 按照其处所来记住事物的次序,这种方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步发展成一套记忆学说。到利玛窦的时代,人们已用此方法将自己的世俗和宗教知识条理化。由于利玛窦自己是一位天主教传教士,因此他期望,一旦中国人开始重视他的记忆能力,就会顺此向他问询西方宗教,正是后者使得此种奇事得以可能。 就为获得向中国士人听众展现这种记忆法的机会,利玛窦不远万里跋涉而来。他是意大利人,1552年出生在山城马切拉塔(Macerata)。1571年,利玛窦在罗马成为耶稣会的一名初学修士,随即接受了神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广泛训练。在印度和澳门度过了五年见习岁月之后,他于1583年进入中国,开展传教事业。到1595年,他已熟习汉语,并居住在东部省份江西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繁华的南昌。在当年年底,利玛窦对驾驭新学语言已自信满满,用汉字写成了《交友论》,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格言集,采自一些西方古典作家和基督教神父。他将这本书的手抄本献给了明朝皇室的建安王,这位亲王居住在南昌,经常邀请利玛窦来府邸参加酒宴。同时,利玛窦开始与当地中国士人讨论他的记忆理论,并向他们传授记忆技巧。翌年,他又用汉语写成了一本探讨记忆法的小书《西国记法》,对他构想的“记忆宫殿”做了描述。他将这本书作为礼物赠予江西巡抚陆万陔及他的三个儿子。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