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共4册)(精)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共4册)(精)

  • 字数: 135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美)亨利·基辛格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721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15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白宫岁月》详细记录了亨利·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年印度一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在书中,基辛格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具有重大争议的事件,包括老挝与柬埔寨事件,“和平在望”记者招待会,以及与北越的会谈崩溃,最终导致了1972年的圣诞节轰炸等等。 纵览全书,基辛格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包括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侯赛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与周恩来、维利·勃兰特、夏尔·戴高乐等等,也留下了颇具分量、极具个性的评论,时而微妙,时而坦率到近乎无情,精彩纷呈。 《白宫岁月》是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著作,也是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
作者简介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目录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册
前言
第一部分 上任伊始
第一章 应召
第二章 天真无知的时期:交接工作
第三章 一个初出茅庐政治家的信念
第二部分 一九六九年:旅程开始
第四章 欧洲之行
第五章 同莫斯科下的头几步棋
第六章 走向中国的最初步骤
第七章 防务政策与战略
第八章 越南问题的苦恼
第九章 上任之初在亚洲遇到的考验
第十章 言论和幻影:中东战略的演进
第十一章 不愉快的联盟:欧洲和美国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二册
第三部分
一九七〇至一九七一年:从混乱到希望
第十二章 战争扩大了
第十三章 苏联之谜:欧洲、战略武器谈判、最 高级会谈
第十四章 一九七〇年的中东
第十五章 多事之秋:约旦
第十六章 多事之秋:苏联在西恩富戈斯的潜艇基地
第十七章 多事之秋:智利
第十八章 应邀赴北京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册
第十九章 北京之行
第二十章 美苏关系:在两条战线上突破
第二十一章 偏袒:一九七一年的印巴危机
第二十二章 联盟中的危机:曼斯菲尔德修正案和经济对抗
第二十三章 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一年的越南战争:逼河内就范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四册
第四部分 一九七二年:从战争到和平
第二十四章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
第二十五章 河内孤注一掷:越南的春季攻势
第二十六章 秘密访问莫斯科
第二十七章 摊牌:在北越港口布雷
第二十八章 莫斯科最 高级会谈
第二十九章 莫斯科最 高级会谈之后
第三十章 萨达特驱逐苏联人
第三十一章 从僵持到突破
第三十二章 通往和平的坎坷道路
第三十三章 “和平在望”
第三十四章 和平终于实现
摘要
     第一章 应召 总统就职典礼在一个天气晴朗、寒风凛冽的日子举行。我坐在台上,就在新内阁成员后面,眼看着林登·约翰逊在《向领袖致敬》的乐曲声中最后一次在过道上大踏步地走过。我不知道这位有权势的悲剧人物在结束一个以崇高愿望开始、而以痛苦的分裂告终的任期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个得到一致拥护的人最后如何导致了一个国家的分裂?约翰逊像一只笼中之鹰,傲然挺立,志不可侮,他的两眼凝视着他现在再也无法攀登的远方高峰。 在另一阵吹奏声中,当选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国会大厦台阶的优选一层上出现了。他穿着一件晨礼服,裤脚总是稍嫌短一点。他的下颌突出,有点轻蔑的神情。然而他又似乎没有把握,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真是站在那里。他同时流露出松了一口气和不相信的心情。他在经过了一段预想不到的历程和表现了美国政治历史记录不寻常的一次自我约束精神之后,终于如愿以偿。他似乎很得意,好像等不及仪式结束就想开始实现他平生的梦想。但是他也显得精疲力尽,甚至虚弱,好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在一次马拉松赛跑中使尽了浑身的力气。和以往一样,很难断定尼克松真正欣赏的究竟是眼前这个场面,还是过去对这个场面的憧憬。他走下台阶,以坚定而低沉的声音宣誓就职。 纳尔逊·洛克菲勒 我对自己能出席这个场合感到意外,这是可想而知的。仅在八个星期以前,如果有人说我会以新总统最亲信的顾问之一的身份参加总统就职典礼,那一定会显得十分荒唐。在此以前,我在政治生活中所接触的人都自认为是理查德·尼克松的死对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已有十多年,哈佛教授们瞧不起尼克松已经成为固定的正统观念。而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曾经两次争取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而两次都被尼克松所击败,那个人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 纳尔逊’洛克菲勒在一九五五年作为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把我引进了高级决策班子。他召集了一批学者,其中包括我,为总统起草一份关于外交政策根本问题的文件,这个问题就是美国如何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明确它的长远目标。 这是一次有启发性的聚会。洛克菲勒走进房间,拍拍每个与会学者的肩膀,微笑着,用与他记忆中各人的教名最相近的称呼叫每一个人。然而,这一表现和他的纯粹美国式的魅力加在一起倒使人产生了一种疏远的感觉:对每一个人都以教名相称而且都同样地友好相待的时候,这种关系就失去了个人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接近了权势——而且我敢说也接近了财神爷——而感到陶醉。洛克菲勒坐着,听我们各人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尽力用自己切合实际的聪明才智来打动他的心。教授们一个个欣然拿出聪明的策略见解:如何左右别的国家,或者至少左右它的官僚机构;如何对付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总统;或者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们长期遇到的问题)如何压倒一个同样不熟悉的国务卿。当我们讲完了的时候,洛克菲勒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紧皱眉头(我后来非常熟悉他的这种表情,这种表情说明谈正经事的时候到了)说道:“先生们,我把你们请到这里来,不是叫你们来告诉我在华盛顿应该如何运筹帷幄——那是我的事情。你们的任务是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如果你们能够说服我,我就去向总统提出。如果我不能说服他接受,我就辞职。” 洛克菲勒是说到做到的。我们写了一个报告;里面有一个主张,即“开放天空”的建议被接受了。提出长远目标的章节被删除了,部分是因为国内普遍存在的自满情绪,但是更主要的是由于一个有权势的、坚持己见的国务卿对此表示反对。洛克菲勒在一九五五年年底辞了职。 我曾参与过一次典型的洛克菲勒尝试。在我所认识的社会名流中,他对思想意识的力量具有最绝对的、几乎是令人感动的信心。他花了极大的力量去探求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他的竞选活动是根据这样一个幻想来进行的,即在政党的全国大会上争取代表的办法是,提出高人一等的有实质内容的纲领。他花在演说上面的时间多得简直叫人受不了。尽管看来也许并不典型,但他的无限精力、他的务实精神和他的百折不挠的乐观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纯粹美国式的。障碍是要去克服的;问题就是机会。他决不能设想有什么错误是不能纠正的,有什么正当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对别国人民来说,乌托邦是一个永远不可复得的神圣往事;但是,对美国人来说,只要他们立意去争取,它就不难到手。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