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线 能打胜仗的政治指挥大计

生命线 能打胜仗的政治指挥大计

  • 字数: 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作者: 谈志兴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75536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5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全景再现我党军队建设的风云历史,更深入理解我党百年苦难辉煌。 2洞察政治建军的秘密和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纵深的历史感、权威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笔触、史论结合讲述被人称为“生命线”的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100年的传奇历程,生动阐述孙中山、、、、、习近平政治建军思想,挖掘我军政治工作原则、制度、重大事件、重要文献产生、发展的逻辑脉辂,寻根溯源弘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正本清源重树政治工作威信,用故事的语言告诉人们:革命的政治工作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人的生命一样,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目录
前言
第一编大革命时期
第一章孙中山创立党代表、政治部、特别党部制度
第二章疾呼“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
第二编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章“三湾改编”与朱德“赣南三整”
第四章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政治建军方略
第五章古田会议决议定型政治建军原则
第六章红军政治指挥制度正规化、制度化的尝试
第七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挫败分裂行径
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八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过程中的政治指挥
第九章通过阎锡山实现政治建军传奇
第十章强调:“我们要把红校办成‘红埔’”
第十一章“双拥”运动的兴起
第十二章歌声嘹亮伴军行
第十三章、谭政与“谭政报告”
第四编解放战争时期
第十四章军队党委制的探索
第十五章“打通连队工作之门的三把钥匙”
第十六章称其为“军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
第十七章“高树勋运动”与瓦解敌军方略
第五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十八章“钻进去、冒出来”的志愿军政治指挥方略
第十九章“老实人”罗荣桓身兼政治指挥三职
第二十章西藏和平解放中的政治指挥
第二十一章是“一长制”还是“党委制”?
第二十二章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中的政治指挥
第二十三章刘亚楼与人民空军作风建设
第二十四章军事训练中的政治指挥方略
第二十五章罗荣桓与极左思潮的斗争
第六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十六章布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建军
第二十七章强调一切为了“打得赢”“不变质”
第二十八章的“三个确保”“三个紧贴”
第二十九章习近平与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孙中山创立党代表、政治部、特别党部制度 党代表、政治部等党对军队实施政治指挥的制度最早诞生在列宁领导的苏联红军,1924年孙中山将它引人中国,并首先在黄埔军校开始实行,从而开创了中国军队现代政治工作制度的先河。1937年10月25日,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特别提到了这一段历史,他说: “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 “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的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革命时代有了新精神的军队,其作战方法也自然与其政治精神相配合,不是被动的呆板的作战,而是主动的活泼的富于攻击精神的作战,因此获得了北伐的胜利。现在的抗日战场,正需要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并不一定要有几百万,有了几十万作中心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一、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悲愤欲殉职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 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直到卧病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以毕生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 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可谓历经磨难,饱经沧桑。 从1895年起,孙中山从挫折中认识到,对腐朽的清朝专制统治和军阀反动势力而言,上书请愿等和平改良方法无济于事,“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于是便勇敢地迈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但是,由于他当时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客观环境的,他没有去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因此孙中山手中掌握的革命武装是很微弱的。在1911年以前,孙中山领导了十几次反清武装斗争,这些起义基本上是少数革命党人加上受孙中山影响的一部分同情革命的会党、新军武装所进行的军事冒险。武昌起义后,因为两湖起义军遭到黎元洪等的摧残,而响应武昌起义的各省军队,又多数掌握于宪政派手中,同盟会无权调度支配。因此,中华民国建立之时,南京临时政府及之下的军队,名义上号称有十个师,约七八万人,但是其中除两广、浙江调来的北伐军等较有战斗力外,大部分是各地支援南京的新军和一时聚集起来的民军,不仅枪少弹缺,而且没有统一的指挥。由于没有治军的经验,孙中山对投降归顺的清朝反动武装未能予以解散,对举起革命旗帜、参加起义的新军,也没有按照革命要求进行必要的整编与改造,因此这样凑合起来的部队不可能是革命党人能够控制得了的。当时担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的黄兴,就痛感因“无主兵,命令难行”。 相反,袁世凯却紧紧掌握着一支强悍的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