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鸡毛信

鸡毛信

  • 字数: -1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华山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21281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华山的红色经典作品选集,收录小说《鸡毛信》《家》《大戈壁之夜》和报告文学作品《窑洞阵地战》《碉堡线上》《英雄的十月》6篇经典作品。
其中,《鸡毛信》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为了保卫全村乡亲们的安全,利用放羊来站岗放哨。当海娃接到紧急任务去给八路军送信时,遇到了鬼子的部队,他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地与鬼子们周旋。他巧妙地藏好鸡毛信,想方设法一次次地骗过了鬼子们的盘问,最后终于通过了日寇的封锁线,把鸡毛信送到八路军叔叔的手中,完成了传递军事情报的任务。
作者简介
华山(1920—1985),原名杨华宁。新闻记者、作家。曾任新华社总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碉堡线上》《英雄的十月》《窑洞阵地战》等多部军旅报告文学作品。1945年发表小说《鸡毛信》,后被拍成电影,颇受好评。
目录
窑洞阵地战
鸡毛信
碉堡线上
英雄的十月

大戈壁之夜
摘要
     窑洞阵地战 武乡是太行区丰饶的产粮区,鬼子常常出来抢粮拉牲口,真是个“三天一小‘扫荡’,半月一大‘扫荡’”,闹得老百姓没法儿安生。一九四二年秋天,鬼子又调来三四千兵力,一股脑儿在武乡“驻剿”了半个多月,大小村庄全安上“钉子”,这里一百那里八十的。鬼子兵没日没夜地团团转着,这队刚走,那队又来了,活像走马灯一样。 邻近的老百姓都担心地说:“这遭武乡人可活不成了!”因为他们知道:半年前鬼子在武乡的年关“扫荡”,一家伙就杀死一千多人,抢走粮食两千石,而出动的鬼子还没有这次多呢!但是事情接近两样。有很多村子,虽然给鬼子住上半个多月,可是连一粒米也没有丢掉,人更不用说了。事后武乡人民都很得意地说:“挑残(摧残)越凶,咱仇气越大,办法也越多!”而“窑洞阵地战”这个新的群众创造,正是武乡人民战胜敌人“驻扎清剿”的斗争办法。 野窑不顶事 前些年,鬼子“扫荡”时,老百姓就逃到野窑里去躲。武乡这地方,到处都是些黄土层的断绝地。屹梁上看时倒也还开阔平展,可是河沟底东弯西折,到处都是“迷沟子”。从前老百姓用来躲避官府和强盗的野窑,大半是挖在“迷沟子”里的。 武乡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抢粮的敌人在屹梁上发现河沟底有一只牛,两个鬼子跑下去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到屹梁上一看,牛还在老地方。鬼子第二次下去拉牛,没有找到。再回到山上,那只牛还是一动没动。于是六个鬼子分成三路,分头下去寻找,由山上的鬼子吆喝着方向,这么的东找西找,一直闹到太阳落山,还是没办法走到牛跟前,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类似这河沟的怪地形是很多的。所以老百姓一向认为野窑保险:鬼子找不到。只消把一家子老幼藏到“迷沟子”去受罪三两天,躲过鬼子的眼睛就没事了。 村子里找不到人,敌人全变成些亮眼的瞎子。没有老百姓引路,别说藏粮的暗窑、地窖没法儿找,就是出门走步路,也常常岔到“迷沟子”里,半天转不出来。于是,从一九四。年起,“扫荡”的敌人到处玩起血腥把戏,想把老百姓骗回村子:把大队兵力分成很多小股,专门到山沟里搜索民众,碰到十个杀十个,碰到三五十就杀三五十,连怀里抱着的小娃儿也不放过。来不及离开村子的,反而平安无事。鬼子还故意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村里的都是良民,良心大大的好,山沟里都是‘共匪’,良心大大的坏!坏人‘死啦死啦’的,好人‘皇军’保护的!” 自然,搜山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民兵的冷枪保不住会从哪里打来,鬼子躺倒了还不知是怎样死的。所以暗藏在各村的特务汉奸,到处怂恿老百姓,不让民兵打枪:“可不敢打!一打枪倒把日本人引过来了!”而敌人呢,也装着只打八路的样子,哪里有民兵打枪,就拼命往那里搜索,哪怕三两百人在一条沟里搜上三两天。 野窑的确不好找,但是它有一个大毛病:断崖绝路跑不了。残暴的敌人,就把成村的民众堵在里面,活活用火烧死。又到处扬言:“这是因为民兵打枪。”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